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 >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时间:2025-01-30 浏览:2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654

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一、合同诈骗罪的目的犯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目的犯罪,其目的在于实现非法占有。这是立法对合同诈骗罪的选择。有学者认为,凡是使用刑法规定的欺诈手段的行为,原则上应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当然,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密不可分。然而,某种含有欺诈因素的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行为,最终还是取决于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因此,在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时,除了看行为人是否符合刑法第224条所规定的行为类型外,还必须考虑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可以看出,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是认定合同诈骗罪的关键。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查证和认定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许多诈骗案件由于受到侦查技术和侦查人员能力的限制,难以查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从而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呢?筆者认为,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应根据行为是否符合刑法规定的具体行为,综合考虑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整体判断,作出司法推定。司法推定作为一种以"忽略个别可能与结论相反"为代价或基础的思维程式和证罪方法,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认可和运用。根据司法实践经验,在司法推定时,应全面考察行为人以下各方面的客观因素:

1、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约能力。

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可分为完全履约能力、部分履约能力和无履约能力三种情形,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认定:

(1)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2)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只履行一部分,如果其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是为了毁约或避免自身损失,或者是由于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应认定为民事欺诈行为;如果其部分履行的目的是为了诱使相对人继续履行合同,从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3)有部分履约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4)有部分履约能力,同时也有积极的履约行为,即使最后合同未能完全履行或完全未履行,应认定为民事欺诈行为;然而,如果行为人的履约行为的本意并不在于承担合同义务,而是为了诱使相对人继续履行合同,从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5)签订合同时无履约能力,之后仍无此种能力,而依然蒙蔽对方,占有对方财物的,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6)签订合同时无履约能力,但事后经过各种努力,具备了履约能力,并且有积极的履约行为,则无论合同最后是否得以完全履行,均只构成民事欺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 合同诈骗罪的瑕疵及解决方法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 合同诈骗罪成立后的合同效力之认定

    对于合同诈骗罪成立后合同的效力问题,至今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理论界对此问题较少涉及,但此问题对当事人的利益却影响甚大。因此,解决合同诈骗罪成立后的合同的效力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人的利益。故为充分地维护受害人的意志自由,保护受害

  •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 合同诈骗罪数额应如何认定
  • 认定合同诈骗罪有哪些难点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