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 >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时间:2025-01-30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654

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一、合同诈骗罪的目的犯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目的犯罪,其目的在于实现非法占有。这是立法对合同诈骗罪的选择。有学者认为,凡是使用刑法规定的欺诈手段的行为,原则上应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当然,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密不可分。然而,某种含有欺诈因素的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行为,最终还是取决于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因此,在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时,除了看行为人是否符合刑法第224条所规定的行为类型外,还必须考虑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可以看出,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是认定合同诈骗罪的关键。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查证和认定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许多诈骗案件由于受到侦查技术和侦查人员能力的限制,难以查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从而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呢?筆者认为,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应根据行为是否符合刑法规定的具体行为,综合考虑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整体判断,作出司法推定。司法推定作为一种以"忽略个别可能与结论相反"为代价或基础的思维程式和证罪方法,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认可和运用。根据司法实践经验,在司法推定时,应全面考察行为人以下各方面的客观因素:

1、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约能力。

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可分为完全履约能力、部分履约能力和无履约能力三种情形,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认定:

(1)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2)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只履行一部分,如果其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是为了毁约或避免自身损失,或者是由于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应认定为民事欺诈行为;如果其部分履行的目的是为了诱使相对人继续履行合同,从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3)有部分履约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4)有部分履约能力,同时也有积极的履约行为,即使最后合同未能完全履行或完全未履行,应认定为民事欺诈行为;然而,如果行为人的履约行为的本意并不在于承担合同义务,而是为了诱使相对人继续履行合同,从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5)签订合同时无履约能力,之后仍无此种能力,而依然蒙蔽对方,占有对方财物的,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6)签订合同时无履约能力,但事后经过各种努力,具备了履约能力,并且有积极的履约行为,则无论合同最后是否得以完全履行,均只构成民事欺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签订虚假合同的法律责任

    合同诈骗罪的相关内容。合同诈骗罪涉及签订虚假合同并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和认定方法根据《刑法》第224条规定。诈骗数额认定应考虑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合同标的数额可作为量刑情节。文章还列举了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其他情形,如携带对方财产逃跑、挥霍、

  • 被告人卢*征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刑

    被告人卢某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刑的案件。卢某在PP租车公司网上平台租车后销赃逃逸,骗得一辆价值人民币75201元的汽车。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个月并责令退赔犯罪所得。法官回应了关于区分侵占罪与诈骗犯罪,以及主客观构成要件的问题。卢

  • 合同诈骗罪成立后的合同效力之认定

    对于合同诈骗罪成立后合同的效力问题,至今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理论界对此问题较少涉及,但此问题对当事人的利益却影响甚大。因此,解决合同诈骗罪成立后的合同的效力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人的利益。故为充分地维护受害人的意志自由,保护受害

  •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⑥有学者认为,凡是使用刑法所规定的欺诈手段的,原则上均应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⑦当然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罪的几种客观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这一主观要素密不可分。但某种含有欺诈因素的行为是否是合同诈骗罪构成中的客观行为,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有无非法占有目

  • 合同诈骗罪数额应如何认定
  • 浅议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之界定
  • 认定合同诈骗罪有哪些难点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