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同诈骗认定中,需要全面考察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是否具有履约能力。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可分为完全履约能力、部分履约能力和无履约能力三种情形,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认定。
(1) 若行为人具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自始至终未履约,却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单方履行合同并占有对方财物,则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2) 若行为人具有完全履约能力,但只履行了一部分,如果其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是为了毁约、避免损失或由于客观原因无法避免,应认定为民事欺诈行为。若其部分履行的目的是为了诱使对方继续履行合同并占有对方财物,则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3) 若行为人具有部分履约能力,但自始至终未履约,却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单方履行合同并占有对方财物,则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4) 若行为人具有部分履约能力,并且积极履约行为,即使最终合同未能完全履行或完全未履行,应认定为民事欺诈行为。但是,若行为人的履约行为旨在诱使对方继续履行合同并占有对方财物,则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5) 若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无履约能力,并且此后仍无此种能力,却继续蒙骗对方并占有对方财物,则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6) 若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无履约能力,但事后通过努力具备了履约能力,并且积极履约行为,无论合同最终是否完全履行,仅构成民事欺诈。
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的诈骗行为是合同诈骗罪的重要因素。诈骗行为通常表现为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若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没有欺诈行为,即使合同未能履行,也不能定合同诈骗罪。没有诈骗行为时,不能定合同诈骗罪,但有诈骗行为也不一定构成合同诈骗罪,还需结合其他客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的履行行为能客观地反映其履行合同义务的诚意,也是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骗取钱财”目的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具有履行合同诚意的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会积极创造条件履行合同,即使不能履行,也会承担违约责任。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人在合同签订后,通常不会真实履行合同或虚假履行合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实际的履行行为必须是真实的履行合同义务的行动,而不是虚假的行为。判断履行行为是否真实应结合履约能力进行评估。若行为人在积极履约过程中产生了非法占有的意图,则其先前的积极履约行为不能对抗后来行为的刑事违法性,构成合同诈骗罪。
若行为人在取得财物后不履行合同,迫于对方追讨而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用以抵消前一合同的债务,这种行为被称为“拆东墙补西墙”。这种连环诈骗实质上是行为人被迫采取的事后补救措施,不属于真实的履行行为,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行为人对取得的财物的处置情况在合同诈骗认定中反映了其主观心理态度,不同的心理态度会导致不同的合同标的处置。
(1) 若行为人将取得的财物大部分或全部用于挥霍、从事非法活动、偿还债务、携款逃匿、隐匿财物并拒不返还等行为,应认定为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构成合同诈骗罪。
(2) 若行为人将取得的财物大部分或全部用于合同履行,即使未能完全履行合同义务,一般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3) 若行为人将取得的财物未用于履行合同,而用于其他合法经营活动,并在合同有效期内返还对方财物,应视为民事欺诈。若行为人没有履约行为,则构成合同诈骗罪。
具有履行合同诚意的行为人在发现自己违约或对方提出违约时,通常会承担责任而不逃避。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人在纠纷发生后通常采取逃避等方式,使对方无法挽回损失。
然而,对于那些被迫外出躲债或在双方谈判时辩解否认违约的行为人,不能一概认定为合同诈骗,应结合其他客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合同未履行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种情况。若行为人享受了权利但不愿意承担义务,导致合同未履行是行为人主观上造成的,表明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应定为合同诈骗罪。
然而,若合同当事人尽力承担义务但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全面履行,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应以合同纠纷处理。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和具体类型。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欺骗对方当事人的行为。文章详细列举了五种合同诈骗的具体类型,包括利用见证手法骗取信任、冒用他人名义实施诈骗、伪造担保票据非法获取、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勾当以及重操旧业者多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确认犯罪是否既遂以是否具备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合同诈骗罪也存在未遂形态,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根本标志是行为人是否实际获得对方当事人财物。若行为人已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并造成被骗人错误认识,则为既遂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