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诉人吴××不服安徽省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蚌刑初字第20号刑事判决书之判决,特依法提出上诉,并请求贵院依法撤消该判决,并宣告上诉人无罪。
一审判决认定上诉人“以融资为诱饵,采取仅提供自制的表面文字资料,但不进行实质性工作的手段,骗取他人钱款300万元,其行为构成诈骗罪”,但这一认定既没有证据证实,也与事实完全不符。
本案中上诉人确实收到蚌埠市**油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姚*立代表**公司汇入的300万元,但**公司为什么要汇这300万元?这300万元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本案的焦点,也是本案上诉人罪与非罪的关键。
1、300万元是**公司交付的履行买卖合同的约定保证金
2005年初,上诉人与**公司的代表丁海平达成协议,**公司可以生产菜仔油出口,考虑到欧美市场开始出现替代石油的生物柴油的趋势(菜仔油可作为生产生物柴油原料),上诉人同意代表新加坡AP公司与**公司进行洽谈。2005年3月22日,新加坡AP公司经理LamKwongHee先生和**公司董事长姚*立先生签订了买卖合同(《SALESANDPURCHASECONTRACT(ContractNumber:05by-ap01)》)。合同约定,一万吨菜仔油交易金额为580万美元,买方新加坡AP公司申请买方银行开具信用证作为付款方式,卖方**公司申请银行开具履约保证(金)函,如**公司违约,买方有权占有此保证金。但在合同履行时,**公司称没有能力让银行开具履约保证(金)函,并邀请上诉人到蚌埠协商,上诉人与**公司达成变更协议:**公司申请卖方银行开具履约保证(金)函的条款变更为**公司直接支付合同金额8%的保证金。2005年6月1日,**公司汇给上诉人RMB300万元履约保证金。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大家都知道,刑事犯罪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立案标准,只有达到立案标准,它才能够进行立案。一般来说,刑事诈骗的立案标准是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决定的,那么合同诈骗达不到立案标准的话怎么办呢?接下来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合同诈骗不够立案标准咋办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