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客体包括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
合同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对于维护公平、自由、安全、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合同诈骗罪严重扰乱了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因此刑法单独设立此罪以保护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行为人以签订合同为手段,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合同诈骗罪属于诈骗犯罪的范畴,其客观构成完全适用诈骗犯罪的构成模式。
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表现为行为人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虚构事实指行为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以骗取被害人的信任。隐瞒事实真相指行为人对被害人掩盖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区分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自然人还是单位。
个人以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名义实施合同诈骗,或者在这些单位设立后以实施合同诈骗犯罪为主要活动的,应认定为个人犯罪。
对于以单位名义实施合同诈骗的直接责任人员,应以个人犯罪论处。
因此,签订、履行合同是否以单位名义并不是区分个人合同诈骗与单位合同诈骗的标志。
在界定个人合同诈骗罪与单位合同诈骗罪时,应注意从犯罪意志的整体性和利益归属的团体性两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的处罚规定。自然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则需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个人合同诈骗和单位合同诈骗的量刑标准也有所涉及,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和情形下的刑期和罚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