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罪过为直接故意,其目的在于非法占有。合同诈骗属于目的型犯罪,而目的型犯罪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行为人为了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必然会采取各种合同欺骗手段,使对方当事人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实现其犯罪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对自身是否能够履行合同并没有把握,甚至根本无力履行合同。然而,在收取对方的货款或定金后,行为人并未积极履行合同义务,却占有了对方的货款或定金。对于这种情况,有人认为行为人的行为并不属于合同诈骗,因为其并未采取积极行动,其心理状态属于间接故意,不构成合同诈骗。
然而,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签订合同后,行为人必然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履行合同以获得利益,要么通过诈骗来占有财物。当行为人无法履行合同时,他们必然会选择通过诈骗来摆脱合同规定的义务,以占有财物。这种心理状态即为"能赚就赚,赚不了就骗",并在行为人意识到自身履行合同能力存在问题的同时签订合同并收取货款或定金时产生。在这种心理状态中隐藏着诈骗的犯意,只不过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发生了从放任到希望的心理变化。因此,这仍然属于直接故意的行为,而不履行合同与履行合同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的处罚规定。自然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则需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个人合同诈骗和单位合同诈骗的量刑标准也有所涉及,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和情形下的刑期和罚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