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罪过为直接故意,其目的在于非法占有。合同诈骗属于目的型犯罪,而目的型犯罪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行为人为了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必然会采取各种合同欺骗手段,使对方当事人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实现其犯罪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对自身是否能够履行合同并没有把握,甚至根本无力履行合同。然而,在收取对方的货款或定金后,行为人并未积极履行合同义务,却占有了对方的货款或定金。对于这种情况,有人认为行为人的行为并不属于合同诈骗,因为其并未采取积极行动,其心理状态属于间接故意,不构成合同诈骗。
然而,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签订合同后,行为人必然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履行合同以获得利益,要么通过诈骗来占有财物。当行为人无法履行合同时,他们必然会选择通过诈骗来摆脱合同规定的义务,以占有财物。这种心理状态即为"能赚就赚,赚不了就骗",并在行为人意识到自身履行合同能力存在问题的同时签订合同并收取货款或定金时产生。在这种心理状态中隐藏着诈骗的犯意,只不过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发生了从放任到希望的心理变化。因此,这仍然属于直接故意的行为,而不履行合同与履行合同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合同犯罪的情形,包括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等,并介绍了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还提供了合同诈骗的防范措施,建议在签订合同时详细了解对方经营范围、核实人员单位真实性、注意交易过程中的反常现象等,以避免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