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案例 > 经济合同欺诈如何防范

经济合同欺诈如何防范

时间:2023-11-06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801
经济合同欺诈如何防范

签订合同前的审查和调查

在签订合同之前,必须认真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资信情况和履约能力。为了避免草率签订合同,需要进行以下"三要"的工作。首先,要求对方提供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营业执照等文件。如果对方委托代理人签订合同,还需要要求对方出具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代理人的身份证明等文件。其次,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对方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最后,要全面掌握和了解对方的履约能力。

严格审查合同条款

在签订合同时,应严格审查合同条款,确保权利和义务对等,条款规范,约定明确,以便于履行。合同的主要条款不应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以防止对方利用条款设置骗局,留下隐患。这项工作应由法律顾问(律师)负责。

建立合同管理制度

根据具体情况,企业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合同管理制度,从合同签订到履行完毕全程进行管理。这样可以确保合同的有效履行,减少经济风险。

聘请法律顾问降低经营风险

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企业应聘请具备合同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律师作为法律顾问。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合同诈骗,企业需要专业的法律顾问来把关,避免因合同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

经济合同欺诈的形式与防范方式

溜“人去楼空”

溜“人去楼空”是不法分子常用的一种欺诈手法。他们通过签订大额购销合同来赢得对方的信任,然后以少量预付款骗取大量货物,或以少量货物骗取巨额资金,最后逃之夭夭。为了防范这种欺诈,企业应谨慎选择合作伙伴,确保对方的信誉和履约能力。

蒙搞文字游戏

蒙搞文字游戏是一种常见的欺诈手段。不法分子会在合同中设置复杂的技术标准,以模糊不清的措辞和隐含的陷阱来骗取合同保证金和技术转让费等,同时倾销伪劣原材料以获取暴利。为了避免上当,企业应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条款明确,避免被欺诈。

换围绕“换”耍“金蝉脱壳”

换围绕“换”耍“金蝉脱壳”是一种常见的欺诈手法。不法分子会以某单位承包人或业务员的身份签订合同,待货物到手后,以低价倾销出去,然后改变身份消失,损害合同双方的利益。为了防范这种欺诈,企业应谨慎选择合作伙伴,确保对方的身份和信誉。

假假戏真做,玩“空头支票”

假假戏真做,玩“空头支票”是一种常见的欺诈手段。不法分子会以支票付款提货,故意交付不符合要求的支票,利用银行承付时间差来骗取货物。为了防范这种欺诈,企业可以规定收到支票后一定时间才发货,以确保支票的真实性。

媒在经济交往中的虚假中介

媒在经济交往中的虚假中介是一种常见的欺诈手段。不法分子往往通过中介机构来介绍合作伙伴,即使合同骗局被识破,中介合作已经完成,追回中介费的法律依据有限。为了防范这种欺诈,企业应谨慎选择中介机构,确保其信誉和合法性。

市场竞争中的陷阱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法分子常常设置陷阱来欺诈。他们会在产品验收、咨询和运输环节中设下圈套,以少充多、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手法来骗取利益。为了防范这种欺诈,企业应加强对产品的验收,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经验水平。

炒作虚假故事

不法分子常常通过炒作虚假故事来欺诈。他们会编织奇特的故事,引人签约上当,如养海狸鼠发财戏、棉花、蚕茧大战等。为了避免上当,人们应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虚假的承诺和故事。

其他欺诈手段

除了上述欺诈手段外,不法分子还会利用其他手段来欺诈,如俏货引诱、鱼食诱饵、假冒身份、设置圈套、设托骗卖等。为了防范这些欺诈,人们应提高警惕,加强学法、守法、用法。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霸王条款是否构成合同欺诈

    霸王条款与合同欺诈的区别。霸王条款是经营者单方面制定的不平等格式合同等,用以逃避法定义务和减免自身责任,但并不属于合同欺诈。合同欺诈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因此,虽然霸王条款存在不公平性,但它并不构成合同欺诈。

  • 昌邑法院审结伪造经济合同诈骗案

    昌邑法院审结的一起伪造经济合同诈骗案。被告人李某、王某、魏某因合谋伪造证据骗取村委赔偿款,被法院以诈骗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此案经过一审和二审,最终裁定维持原判。

  • 深析:经济纠纷与合同诈骗的辨析

    2004年,徐某注册成立了某有限公司,但实际上只有他一人,没有经营行为。2005年,徐某得知某地有金属镁矿资源,以公司名义与某地政府签订了开发金属煤矿山及镁业生产合同。合同规定公司投资42亿元人民币建设经营管理金属镁项目,年产金属镁20万吨,年产值3

  • 如何分辨盗窃罪和诈骗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9条规定,违约行为通常导致可得利益损失,可得利益损失主要分为生产利润损失、经营利润损失和转售利润损失。承租人的经营损失属于可得利益损失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当前形势指导意见》

  • 借款协议上加盖假公章构成诈骗罪吗
  • 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
  • p2p网络借贷诈骗瞄准老年投资人如何预防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