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某通过朋友介绍与谢某达成了商品房转让协议。谢某承诺:“我这套三室二厅的商品房如果转卖,至少可以赚2万元,考虑到你是朋友介绍的,我就只赚你8000元,我购进时花了8万元,我们以8.8万元成交。”然而,唐某事后从开发商处得知,谢某购买这套商品房时只花了7.5万元,而不是8万元。因此,唐某以此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谢某返还因欺诈而多收的房屋转让价款5000元,即10000元。
在本案的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根据第一种意见,唐某不应要求谢某返还所谓的“多赚的”款项。理由是,谢某与唐某之间的房屋转让是自愿协商的结果,双方已经自愿达成了交易,不应再有任何反悔。此外,谢某当时按照市场行情,开价8.8万元,并没有对唐某的利益造成任何损害。因此,不能认定谢某有欺诈的目的和动机。
根据第二种意见,谢某应当双倍赔偿多收的5000元,即10000元。理由是,在房屋协议作价的过程中,谢某使用了欺诈手段。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因此,要求谢某双倍赔偿唐某因欺诈行为而受到的5000元损失。
根据第三种意见,谢某应该返还唐某多收的5000元,但不应双倍返还。理由是,谢某的商品房当时即使值8.8万元,但他已经声明只赚8000元,因此应认为他已经自愿放弃了与市场价格差额部分的可期望利益。谢某以欺诈手段实际多收唐某的5000元,违背了诚信原则,属于不当得利,应当如数返还给唐某。
笔者认同第三种观点。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和《合同法》第6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同时,根据《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谢某的行为明显提供了虚假情况,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因此,应当认定谢某多出的7.5万元部分的报价无效。根据《合同法》第54条第2款的规定,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法院对合同价款进行变更。因此,唐某可以请求法院在总价款中剔除谢某多出的5000元。
鉴于谢某本身是从开发商手中购房的消费者,他的法律地位不能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经营者划等号。因此,本案不能适用该法第49条的双倍赔偿规定。
古董字画买卖合同纠纷中的欺诈行为成立标准。原告魏某购买被告魏某的古画,但未签书面合同。后原告妻子持画要求退画返钱未果并诉诸法院主张被告欺诈。法院认为原告未能证明被告承诺并保证古画为真迹,因此驳回其诉讼请求。文章还分析了古画行业的交易习惯和留置行为在合
买卖合同中欺诈行为的防范措施。在签约前,卖方应了解对方相关信息和资信状况,并确认代理人的代理权。提高业务员素质,采用书面形式和参照标准合同范本可防止欺诈。同时,采用款到交货或到出票人银行持票入账来防范虚开支票的欺诈行为。对方若迟延付款,可采取措施如通
钟某和田某之间的商品房转让纠纷。钟某认为田某在房屋转让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要求返还多收的房屋转让款。对此存在三种分歧意见。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正确,田某应该返还多收的4000元,但不应当双倍返还。田某故意多报购买价格属于提供虚假情况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
合同欺诈的构要条件,包括行为人的故意欺诈、客观欺诈行为、相对人的错误认知以及错误的意思表示。文章强调欺诈行为既可以是积极行为也可以是消极行为,并指出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时,合同欺诈才能成立。在判断合同欺诈案件时,需仔细审查相关事实和证据,以确保公正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