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合同订立后违反法律规定导致协议无效时,当事人可以主张合同无效。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规定,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以诱使对方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欺诈行为导致的合同是在受欺诈人错误认识的基础上订立的。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规定,胁迫是指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也是影响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根据《合同法》第52条规定,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损国家利益时才为无效。
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共同实施订方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恶意串通常见于债务人与相对方订立虚伪的买卖合同、虚伪抵押合同或虚伪赠与合同等,以规避强制执行;企业高管或控股股东利用关联企业交易损害公司利益;债务人与债权人恶意串通骗取保证等情形。恶意串通所订立的合同是绝对无效的合同,根据《合同法》第59条的规定,将双方当事人因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收归国有或返还集体或个人。
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而订立的合同必须具备以下要件:一是当事人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或手段必须是法律或行政法规所禁止的;二是合同的当事人具有规避法律的故意;三是当事人为规避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采用了合法的形式对非法目的进行掩盖。
当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无明确规定,但明显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时,可以适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条款确认合同无效。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约目的和内容都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时应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四条对强制性规定进行了细化,将其分为管理性规定和效力性规定,只有后者影响合同的效力。
根据《合同法》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需要注意的是,某个或某些格式条款的无效并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例如,淘宝服务协议中的某些条款被认定为无效,但其他部分仍然有效。法院认为,在通常情况下,通过明确且显而易见的方式使一般民事主体可以正常获悉与其权益密切相关的信息,是合理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的。
巨额现金借条的效力和注意事项。借条具有法律效力,但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时合同无效。为确保借条的法律效力,需明确借款人和出借人身份、真实意思表示、具备民事责任能力等要素。此外,注意事项包括附带身份证信息、亲眼目睹签名等。遵守这些要素和注意事项,有助于防
合同无效后的财产返还问题。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后应返还因合同取得的财产,如无法返还原物则进行折价补偿。若双方均有返还义务,存在重合部分可相互冲抵。
借款合同担保的无效情形,包括担保主体不合格、单位内部机构或职能部门的担保无效、公司董事、经理的私自担保无效、欺诈、胁迫、恶意串通造成的担保合同无效、以禁止流通物提供担保的合同无效、未经批准及无权设立的对外担保无效以及主合同无效等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
新《公司法》下中介机构的赔偿责任采取过错推定原则的相关内容。中介机构的职员因过错给承租人造成损失,中介机构需承担责任。同时,如果中介机构提供不实信息或存在欺诈行为,也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中介机构需事先核实资料,如因出租人提供的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