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当事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消。重大误解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欺骗他人,使他人陷入错误而与之订立合同的行为。
合同显失公平是指合同当事人在明知或者应当知道某种行为将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而故意共同实施该行为。恶意串通的合同属于这种情况。
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欺骗他人而使他人陷入错误而与之订立合同的行为。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属于这种情况。
胁迫是指合同当事人在明知或者应当知道某种行为将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而故意共同实施该行为。恶意串通的合同属于这种情况。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当事人通过实施合法的行为来达到掩盖其非法的目的;二是当事人从事的行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内容上是非法的。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是指违反合同法的公共利益原则,即关系到全社会的利益,表现为某一社会应有的道德准则。
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法律和国务院颁布的规章、命令、条例等行政法规。无论违反义务性规范还是禁止性规范,合同都是无效的。
合同签订后不执行的情况下,合同撤销和解除的相关法律规定。介绍了违约责任的方式和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能否解除等问题。指出当事人有权在特定情形下解除合同,包括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情形。同时,对于恶意相对人使合同长期处于未生效状态的情况,行使
效力待定合同与可撤销合同的区别。两者在合同有效要件欠缺的性质、效力状态、有权主张并影响效力变化的当事人以及受时间限制方面存在不同。效力待定合同欠缺的是合同当事人主体能力方面的有效要件,而可撤销合同一般只是欠缺意思表示真实的合同生效要件。效力待定合同处
网络套路贷责任的判定。套路贷的责任应由实施者承担,相关法律规定了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和可撤销合同的情形。套路贷犯罪的表现形式包括制造民间借贷假象、制造资金走账流水、单方造成违约等。犯罪嫌疑人通过各种手段诱骗被害人签订虚高借款合同,并软硬兼施恶意讨债。
交通事故调解协议的可撤销性问题。当事人可在一定条件下撤销协议。调解协议本质为合同,可被撤销的情形包括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以及欺诈、胁迫等。反悔一方应以撤销协议为诉讼请求,而非人身损害赔偿。撤销权可能因超过期限或放弃而消灭。当事人可请求公安机关调解,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