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徐先生(化名)在朋友推荐下购买了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的一套在建楼盘,房子总建筑面积为89.94平方米,套内面积为72.68平方米。根据购房合同的约定,徐先生支付了该套房子的首付款,并与开发商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书》,规定了商品房面积测量规范和建筑面积规范发生政策性调整时的处理方式。
2014年9月底,徐先生购买的商品房竣工,经测量,建筑面积为89.92平方米,套内面积为68.11平方米。根据购房合同的规定,商品房交付后,产权登记面积与合同约定面积误差在3%以内的,按照实际结算房款。
然而,徐先生发现套内面积实际上比合同约定的少了4.57平方米。在办理房屋交接手续时,开发商表示愿意按照建筑面积少0.02平方米进行房价款的补差。
徐先生认为,虽然建筑面积的差异在合理范围内,但套内面积的减少导致得房率明显降低。因此,徐先生要求开发商返还部分房款共计10万元。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虽然房屋建筑面积的变化是合理的,但徐先生购买的房子套内建筑面积明显减少,因此判决开发商赔偿徐先生2万元损失。
根据《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果开发商交付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与合同约定不符,可以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如果购房者同意继续履行合同,房屋实际面积大于合同约定面积的,面积误差在3%以内的房价款由购房者按照约定的价格补足,面积误差超出3%部分的房价款由开发商承担,所有权归购房者;房屋实际面积小于合同约定面积的,面积误差在3%以内部分的房价款及利息由开发商返还购房者,面积误差超过3%部分的房价款由开发商双倍返还购房者。
由于购房合同中选择的是以建筑面积计价,而非套内面积,因此不能仅凭套内面积与合同约定面积误差超过3%为由要求赔偿,仍需按照建筑面积来处理。因此,司法解释的规定只适用于建筑面积的差异,不能直接适用于套内面积的差异。
在徐先生的案例中,套内面积与合同约定的比例存在较大差距,即得房率明显降低。法院综合考虑合同的性质、实际履行情况及开发商的过错程度等因素,判定开发商应赔偿徐先生2万元损失。
购房者在商品房交付时,往往会遇到实际交付的套内面积与合同约定存在差异的情况。如果差异较大,购房者可以要求开发商给予一定的赔偿。
买方支付首付款后因房贷政策变化导致不符合银行按揭贷款条件而主张解除合同的情境,指出买方是否需要承担违约责任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房贷政策变化并不属于不可抗力,可能被视为不可归责于双方的事由。对于一套房的买卖,法律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但在二套房买卖或限
石材采购合同的细节条款。合同涉及甲方(需方)和乙方(供方)关于综合楼停车场、中心餐厅至总台路面及停车场地面铺装工程所需石材的采购事项。合同详细规定了石材的规格、质量、价格、付款方式、交货时间以及违约责任等重要内容,旨在确保双方权益,防止产生纠纷。
北京市针对外卖主动提供一次性筷子的处罚措施。根据相关规定,外卖商家主动提供一次性筷子将会受到罚款,并需整改。北京市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禁止生产和销售超薄塑料袋,餐饮经营者应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对于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将给予罚款处罚。
标的物的风险承担问题。在买卖合同中,标的物的毁损和灭失风险在交付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后由买受人承担。对于不同合同和特殊情况下的风险承担,也有相应规定。如买受人违约、承运中的标的物、标的物质量不符合要求等情况都有明确的风险承担方式。另外,孳息归属原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