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徐先生(化名)在朋友推荐下购买了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的一套在建楼盘,房子总建筑面积为89.94平方米,套内面积为72.68平方米。根据购房合同的约定,徐先生支付了该套房子的首付款,并与开发商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书》,规定了商品房面积测量规范和建筑面积规范发生政策性调整时的处理方式。
2014年9月底,徐先生购买的商品房竣工,经测量,建筑面积为89.92平方米,套内面积为68.11平方米。根据购房合同的规定,商品房交付后,产权登记面积与合同约定面积误差在3%以内的,按照实际结算房款。
然而,徐先生发现套内面积实际上比合同约定的少了4.57平方米。在办理房屋交接手续时,开发商表示愿意按照建筑面积少0.02平方米进行房价款的补差。
徐先生认为,虽然建筑面积的差异在合理范围内,但套内面积的减少导致得房率明显降低。因此,徐先生要求开发商返还部分房款共计10万元。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虽然房屋建筑面积的变化是合理的,但徐先生购买的房子套内建筑面积明显减少,因此判决开发商赔偿徐先生2万元损失。
根据《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果开发商交付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与合同约定不符,可以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如果购房者同意继续履行合同,房屋实际面积大于合同约定面积的,面积误差在3%以内的房价款由购房者按照约定的价格补足,面积误差超出3%部分的房价款由开发商承担,所有权归购房者;房屋实际面积小于合同约定面积的,面积误差在3%以内部分的房价款及利息由开发商返还购房者,面积误差超过3%部分的房价款由开发商双倍返还购房者。
由于购房合同中选择的是以建筑面积计价,而非套内面积,因此不能仅凭套内面积与合同约定面积误差超过3%为由要求赔偿,仍需按照建筑面积来处理。因此,司法解释的规定只适用于建筑面积的差异,不能直接适用于套内面积的差异。
在徐先生的案例中,套内面积与合同约定的比例存在较大差距,即得房率明显降低。法院综合考虑合同的性质、实际履行情况及开发商的过错程度等因素,判定开发商应赔偿徐先生2万元损失。
购房者在商品房交付时,往往会遇到实际交付的套内面积与合同约定存在差异的情况。如果差异较大,购房者可以要求开发商给予一定的赔偿。
供需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名称、规格、质量要求等条款。合同中明确了产品的具体信息、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以及交货时间、地点和运输费用等细节。此外,合同还规定了验收标准和提出异议的时间期限,以及质量问题的赔偿方式和标准。
采购合同的条款内容,包括合同标的的风险提示、付款方式、交货时间及地点、保修条款以及相关权利及义务等。合同双方需明确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等详细内容,并就产品所有权及处分权作出保证。付款方式需明确支付时间和方式,交货时间和地点需具体约定。此外,合同还规定
拆迁补偿是根据建筑面积进行赔偿的。土地征用补偿费的计算标准是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乘以补偿倍数,征地安置费的计算标准是需安置人数乘以补偿倍数。房屋拆迁补偿计算标准包括房屋拆迁货币补偿和差价补偿。购买商品房需要签订购房合同,并注意开发商是否具备相关证件。购房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房屋买卖合同的甲方死亡的,如果合同本身已经生效的,并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可以继续履行。第四十四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若是发现开发商交付的房屋建筑面积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