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徐先生(化名)在朋友推荐下购买了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的一套在建楼盘,房子总建筑面积为89.94平方米,套内面积为72.68平方米。根据购房合同的约定,徐先生支付了该套房子的首付款,并与开发商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书》,规定了商品房面积测量规范和建筑面积规范发生政策性调整时的处理方式。
2014年9月底,徐先生购买的商品房竣工,经测量,建筑面积为89.92平方米,套内面积为68.11平方米。根据购房合同的规定,商品房交付后,产权登记面积与合同约定面积误差在3%以内的,按照实际结算房款。
然而,徐先生发现套内面积实际上比合同约定的少了4.57平方米。在办理房屋交接手续时,开发商表示愿意按照建筑面积少0.02平方米进行房价款的补差。
徐先生认为,虽然建筑面积的差异在合理范围内,但套内面积的减少导致得房率明显降低。因此,徐先生要求开发商返还部分房款共计10万元。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虽然房屋建筑面积的变化是合理的,但徐先生购买的房子套内建筑面积明显减少,因此判决开发商赔偿徐先生2万元损失。
根据《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果开发商交付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与合同约定不符,可以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如果购房者同意继续履行合同,房屋实际面积大于合同约定面积的,面积误差在3%以内的房价款由购房者按照约定的价格补足,面积误差超出3%部分的房价款由开发商承担,所有权归购房者;房屋实际面积小于合同约定面积的,面积误差在3%以内部分的房价款及利息由开发商返还购房者,面积误差超过3%部分的房价款由开发商双倍返还购房者。
由于购房合同中选择的是以建筑面积计价,而非套内面积,因此不能仅凭套内面积与合同约定面积误差超过3%为由要求赔偿,仍需按照建筑面积来处理。因此,司法解释的规定只适用于建筑面积的差异,不能直接适用于套内面积的差异。
在徐先生的案例中,套内面积与合同约定的比例存在较大差距,即得房率明显降低。法院综合考虑合同的性质、实际履行情况及开发商的过错程度等因素,判定开发商应赔偿徐先生2万元损失。
购房者在商品房交付时,往往会遇到实际交付的套内面积与合同约定存在差异的情况。如果差异较大,购房者可以要求开发商给予一定的赔偿。
买卖合同的详细内容,包括标的物名称、型号、数量、质量等,货款单价及总金额。同时规定了交货时间、地点、方式和验收标准,付款方式包括预付款和分期付款。还涉及运费计算、担保责任、违约责任及特别条款等内容。合同详细说明了通知方式、通讯地址及变更通知的要求,并
手机买卖合同的详细内容,包括产品概况、技术标准、包装、合同履行、验收、产品异议和违约责任等多个方面。双方在买卖过程中应明确产品规格、技术标准、包装等要求,并按照合同履行。同时,双方需遵守验收标准,如有异议应及时提出。在违约责任方面,双方需明确各自应承
医疗器材采购协议的细节内容。协议中,甲方和乙方就医疗器材的采购、质量标准、交货时间和地点、验收、付款方式、不可抗力因素、违约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责任,规定了采购流程和付款方式,并对违约情况和争议解决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协议自
拆迁补偿是根据建筑面积进行赔偿的。土地征用补偿费的计算标准是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乘以补偿倍数,征地安置费的计算标准是需安置人数乘以补偿倍数。房屋拆迁补偿计算标准包括房屋拆迁货币补偿和差价补偿。购买商品房需要签订购房合同,并注意开发商是否具备相关证件。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