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是指患者、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之间对于诊疗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存在争议,需要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的事件。
(1) 病历记录缺陷:包括病史询问不详、对病情变化和处理方案记录不及时、不全面、未对病人进行检查、凭主观想象编写病历或病案、手术过程记录与病人病情和实际不符、特殊检查、治疗、手术前的病历讨论及与病人家属交待病情谈话记录不全面。
(2) 检查和观察病人不认真、不仔细、不全面、不及时,尤其是值班医生、护士对病人主诉和家属反映不耐心、不重视。一旦病人病情变化,发生严重后果,成为病人家属投诉医院延误治疗的主要内容。
(3) 治疗计划制定草率,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或病人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盲目自信,不请示,不汇报,不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4) 对危急重疑难病人以不是本科疾病为由,互相推诿,不积极抢救,造成不良后果。
(5) 执行医嘱不认真、不及时、粗心大意,如发错药、打错针、输错血,造成治疗错误。
(6) 检查报告描述不清楚,结果不准确,如张冠李戴,对有疑问的报告结果不复查、不分析,造成诊断治疗失误。
(7) 丢失重要医疗诊治资料,如病历、检查报告单、X片、病理腊块、标本等。
(8) 术后主刀医生外出,不做交代,不做记录,病人出现紧急情况,影响及时抢救治疗。
(1) 医学知识掌握不全面,对某些疾病鉴别、诊断、认识不足,对病情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未能及时会诊和转诊治疗。
(2) 对疑难病症治疗手段和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复杂性、风险性认识不足和缺乏操作经验,不能有效地防范和减少并发症,治疗效果不满意。
(3) 缺乏药理知识,用药适应症选择不当,药物用法用量不准确,未能采取防范药物副作用的有效措施。
(4) 不能正确理解或简单照搬检查报告结果,不结合临床实际中的情况,造成误诊误治。
(5) 实习、进修医务人员临床经验不足,执行医嘱和治疗措施处理不当。
没有按规定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历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急重症病人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人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
餐饮业务的委托协议,明确了甲方与乙方之间的用餐业务合作。协议包括供应标准、时间、结算方式、双方职责、其他事项、协议期限、生效条件和争议解决等内容。甲方委托乙方提供餐食,乙方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和营养。协议自签署之日起生效,并对市场副食品价格变动等做
每年年初医院与各科室签订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书,每月进行检查考核,凡发生一起医疗纠纷,按其责任大小,分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和管理责任人,进行内部经济追偿。通过上文的详细介绍,我们知道,医疗纠纷的防范是要从根源解决问题,减少纠纷的发生,才能增加患者对医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建立医疗纠纷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负责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的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并设立投诉服务接待室、工作窗口,公布投诉电话、公示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纠纷处理、调解程序,接受咨询、投诉,做好医疗纠纷源头防范和
(一)、医疗纠纷责任追究制度是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是良好解决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尤其是进一步做好防范医疗事故的具体措施。(三)、医疗差错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虽有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但未给患者造成死亡、残废、或组织器官损害导致功能障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