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9月1日起,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开始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医务工作者,面对这一制度下的“举证倒置”,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我们时刻担心一句话或一个环节可能引发纠纷,就像在“梅花桩”上行医,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呢?
首先,我们需要增强法律意识,转变观念。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和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新的医患关系正在逐步建立。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更高。一旦认为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就可能引发医疗纠纷。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学法懂法,增强法律观念,依法行医。尤其要对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逐条逐句地理解和掌握,依照条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需要我们救助的有血有肉的患者。我们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技术,即医德和医技。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并且需要有爱心。一个技术再好的医生,如果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患者态度差,也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中,很多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言行不当造成的。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往往是在清醒或半清醒状态下,可能会听到一些但不完全理解的话语。如果术后出现不良后果,患者可能会将术中听到的话与之联系起来,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在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应密切配合,注意掌握说话的分寸,尽量使用手势示意或轻声说话。避免闲聊、说笑以及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与患者或家属的各类谈话一定要详细,并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语言。尤其在麻醉工作中,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的观念,高度警惕。在术前的麻醉谈话中,我们应该慎重行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清楚。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或复制病历资料,因此医务人员在书写病历和各种记录单时,要更加严格和规范,严禁涂改、伪造等行为。我们应该加强书写病历的基本功训练,提高病历质量,确保病历客观完整,为医疗事故责任的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在抢救病人和突发情况面前,医务人员更应注意言行等方面的规范。例如,当急需其他科室的医生会诊而不能及时赶到,或者急需一些急救仪器却不能及时到位时,我们绝不能当着患者家属的面责怪或埋怨。这时,我们必须保持沉着冷静,快速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使所需仪器设备到位,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因此,医疗机构不要害怕打官司,通过诉讼,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纠纷的防范意识,增加防范手段,同时也是防止矛盾激化的重要方式。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经人民法院同意后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
每年年初医院与各科室签订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书,每月进行检查考核,凡发生一起医疗纠纷,按其责任大小,分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和管理责任人,进行内部经济追偿。通过上文的详细介绍,我们知道,医疗纠纷的防范是要从根源解决问题,减少纠纷的发生,才能增加患者对医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建立医疗纠纷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负责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的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并设立投诉服务接待室、工作窗口,公布投诉电话、公示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纠纷处理、调解程序,接受咨询、投诉,做好医疗纠纷源头防范和
(一)、医疗纠纷责任追究制度是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是良好解决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尤其是进一步做好防范医疗事故的具体措施。(三)、医疗差错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虽有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但未给患者造成死亡、残废、或组织器官损害导致功能障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