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观点认为,违约金的主要作用在于担保合同的履行。认为它“是当前社会主义组织间合同担保的主要形式,社会主义组织间的经济合同,如果没有违约金的规定,就是不完整的”。因而是一种担保方式(担保说)。
第二种观点认为,违约金是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所应承担的违约责任。由于违约金与传统民法中担保方式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别,所以“违约金不是债的担保方式,立法和法学理论也不应该要求违约金发挥债的担保作用”(责任说)。
第三种观点认为,违约金既是担保方式,又是违约责任方式(折衷说)。
现在持第三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其实这三种观点只是第二种观点与第三种观点之争,因为现在没有人认为违约金是一种纯粹的担保方式,将其认为是纯粹的担保方式与违约金在各国的运用是不相符的。因而,我们这里只对第二种观点与第三种观点进行分析比较。
考察一般持第三种观点的论著其具体理由主要有四:
第一、违约金具有从属性。违约金与违约金的支付不同,前者一般依违约金条款产生,是从属于合同债务的从债,后者仅使债的标的。正是依违约金约款产生的违约金债务是合同的从债务,违约金才发生其担保作用。因为保证、定金、抵押、质押等传统民法的担保方式也正是为主债实现而设立的从债,因而才具有担保性。
第二,违约金的设立可以使当事人预知不履行的后果。在合同订立以后,当事人对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及承担的责任的范围,均能事先了解,而当事人为避免承担支付违约金的责任,就必须正确履行合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违约金可以督促当事人严格履行合同,确保债权实现。此点也是违约金与传统担保方式相同之处。
第三,第二种观点一般以违约金债务人丧生清偿能力后的实际结果来否定违约金具有担保属性理由不充分。担保不是保险,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债权人利益的作用,即使传统的民法中的担保方式也不能保证债务人履行到期履行债务。
第四,由于惩罚性违约金的数额较多,且多与违约所致损失无关,故更能有效的督促当事人履行合同。
而持有第二种观点的论著主要认为合同法设立违约责任制度,通过惩罚过错违约,使债务人积极适当的履行其义务,从而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违约责任也是对合同的担保。但是在担保债权实现这点上,违约责任毕竟有其不足,主要体现在:要受制于债务人的财产状况;作为事后补救显得消极;在效力上属于债的范畴而无法与物权对抗;违约责任多以过错为要件而对于无过错情形无济于事。而在将违约责任同债的担保做分析比较之后,可以发现如果说违约金有担保功能,那也没有超出其他违约责任方式所具有的担保作用的限度,因而从其担保力不够来最终反对其具有担保属性。
债务合同无效时担保合同的效力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则担保合同无效。但存在争议的是,如果担保合同中明确约定了“独立担保条款”,即担保合同的效力独立于被担保的借款合同,是否有效需进一步研究和解释。初步结论认为需考
定金担保合同的签订流程和细则。合同涉及甲乙双方的基本信息、预订房屋的具体信息、房屋价格及支付方式、定金的支付与用途、预订期限及签订正式合同的约定、广告和售楼书的作为合同附件的事项、拒绝签订合同的定金返还规定,以及甲方应返还定金的情况。合同旨在保障双方
主合同撤销后担保合同的处理方式。担保合同是保障债权人实现债权的协议,作为主合同的从合同具有相对独立性。担保合同包括保证合同、抵押合同和质押合同。当主合同无效时,担保合同也无效,但可根据特殊约定进行例外处理。担保合同应明确被担保的主债权种类、数额等事项
签担保合同是否需要抵押物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担保人无需提供抵押物,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担保人确保债务人能够履行还款义务。另外,文章也探讨了借条中是否可以使用物品作为抵押担保,以及担保方是否可以用物抵押的问题。担保公司提供的动产抵押服务包括浮动抵押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