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随义务是指在法律无明文规定、当事人之间亦无明确约定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合同目的的实现并维护对方当事人的利益,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依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所承担的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
在合同关系中,附随义务的地位具有“附随性”。与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不同,附随义务主要存在于判例学说之中,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作为依据。因此,附随义务的法律效力较低,甚至根本不具备法律效力。
与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相比,附随义务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它不是在合同开始时就确定的,而是随着合同的运行,根据合同目的和维护当事人利益的需要而逐步确定的。不同的合同关系、合同运行的不同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同的附随义务,且其内容也是特殊而不统一的。
由于附随义务的依据缺乏权威性且内容不确定,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也相当不明确。根据合同法的一般原则,违反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会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并有明确的适用情形。然而,对于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适用何种原则则不明确。
上述缺陷说明,附随义务在调整现代合同关系时,平衡当事人之间和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能力极其有限。因此,附随义务只能归属于日常生活经验,而不能将其定位于法定义务的范畴。
在审理案件时,法官只能根据案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来分析认定交易各方是否守约,而不能直接以当事人违反附随义务来判令其承担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签订的投资协议,其中包括投资额、合作期限、担保、投资收益、违约责任、纠纷解决等条款。协议规定乙方因运营资金缺口向甲方寻求投资,甲方不参与日常业务管理,乙方自行承担债务。协议还规定了详细的出资方式、认缴的出资额及比例、出资实际缴付时间等,并强
中国《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的后合同义务,包括通知、协助和保密等附随义务。这些义务是在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当事人应当履行的。未履行这些义务将违反法律原则,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利益。
合同履行期限的约定和迟延履行责任,介绍了合同有效期的概念和自然终止的相关规定。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履行期限,如未约定可协议补充或根据合同相关条款和交易习惯确定。当事人迟延履行需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有效期届满后自然终止,但部分条款仍继续有效,包括结算和清理条
先合同义务的具体内容和特征。先合同义务包括协力义务、告知义务、保护义务和保密义务等,要求缔约双方共同促成合同缔结成功,保护对方合法权益,维持特殊信赖关系等。其主体特定,成立的理论依据是诚信原则,是一种法定义务和附随义务。违反该义务要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