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债务人希望将合同中的全部或部分义务转移给第三人时,必须经过债权人的同意。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如果转让权利或转移义务需要进行批准、登记等手续,必须按照规定办理。只有在一方经过对方的同意后,才能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
合同义务主要是合同当事人约定的义务。然而,现代合同法对合同义务的来源有多种观点,导致了违约责任概念的变化。传统合同法认为,只有当事人约定的义务才能被称为合同义务,违反约定的义务才构成违约责任。而现代合同法认为,以下两种义务也属于合同义务:
当事人必须遵守的法律义务。
基于诚信原则而产生的义务,体现在合同的履行和终止之后。
合同义务具有以下特征:
合同的缔约双方通过接触和磋商,从普通人之间的陌生关系进入到特殊密切联系的关系,使义务主体具有特定性和相对性。
合同的成立依赖于缔约双方维持特殊的信赖关系,遵守承诺,注重信用,共同促成合同的订立。如果违反该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失,即使合同未成立或已被撤消或宣布无效,也需要进行损害赔偿。
合同义务是法律强制缔约双方承担的义务,不是任意性规范,不是由当事人合意产生的义务,也不允许双方排除。因此,违反合同义务是违法行为而不是违约行为。
与有效成立的合同所产生的合同义务相比,合同的附随义务不决定合同类型,不涉及支付义务。随着合同关系的发展,根据诚信原则逐渐形成协助、通知、保护、保密等不同内容的附随义务。
在要约生效之前,双方只是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彼此的期望和义务较弱,没有进入特殊信赖关系的范围。随着双方接触,要约生效后,要约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产生约束力,进入特定信赖关系。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能基于对方的信赖进行合同的准备工作,并对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进行制裁。在要约生效之前,要约并没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一方因另一方的过失而遭受损失,可以依据侵权行为法或不当得利原则进行救济。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虽然不存在要约,但合同谈判的一方基于信赖而遭受损失,出于公平和诚信的考虑,也可能存在合同过失责任。
合同法律师在合同订立过程中所涉及的先合同义务的若干问题,包括诚信缔约义务、告知义务、保密义务以及其他先合同义务。文章详细解析了《合同法》相关规定,特别是在实践中的解释和应用,如“恶意”的界定、告知义务的特殊性和判定因素、商业秘密的保密责任等。同时,也
第三方代为履行债务的合法性,根据《合同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由第三人代为履行债务。文章介绍了第三人代为履行的构成条件、法律特征、第三人的地位和拒绝权等。文章强调债权人的权利合同中的第三人代为履行条款对其具有拘束力,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关于担保合同中止条件的相关内容。在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权利中止履行合同,但需要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存在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丧失商业信誉或其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形之一。若无确切证据,当事人需承担违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不安抗辩权的行使及解除合同的条款。先履行方在行使不安抗辩权时可以中止履行合同,但不能解除合同,除非后履行方未能在合理期限内恢复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适当担保。同时,文章还提到了中止履行的情形和通知对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