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义务是指合同当事人根据约定所承担的义务。然而,在现代合同法中,合同义务的来源多样化,导致违约责任概念的改变。传统合同法认为只有当事人约定的义务才能称为合同义务,而违反约定的义务才构成违约责任。
先合同义务是指在合同成立之前,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发生的法律义务,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各自承担。它建立在民法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上,是这些原则的具体化。先合同义务主要包括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互相保护、通知、保密、协作和诈欺禁止等义务。
违约责任,也称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债务所应承担的责任。违约责任制度与合同债务密切相关,是保障债权实现和债务履行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违约责任是债务不履行的结果,是以债务存在为前提的;另一方面,违约责任是国家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和承担责任的法律表现。因此,违约责任与合同债务的关系可归结为:债务是责任发生的前提,责任是债务不履行的结果。
与其他法律责任相比,违约责任具有以下特点: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人因故意或过失违反先合同义务,给缔约相对人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缔约过失可能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因缔约人的过失导致合同不能成立,并使相对人遭受损害,这主要指恶意磋商订立合同的情况;二是因缔约人的过失导致合同虽然成立,但属于无效合同或应当被撤销的合同,从而使相对人受到损害。无论是哪种后果,都会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即缔约人之间的损害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履行期限的确定问题。合同应约定明确的履行期限,若未约定,双方可协商补充。对于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情况,包括质量要求、价款、履行地点等,都有具体规定。特别是履行期限不明确时,双方可随时履行,但需给对方必要准备时间。
先合同义务与后合同义务的区别。先合同义务是在合同成立之前的法律义务,基于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包括互相保护、通知、保密等义务。后合同义务是合同终止后,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当事人应承担的某种行为或不作为的义务,以维护支付效果或处理合同终止后的事务
合同履行原则、履行方式和抗辩权的运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需全面履行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履行方式包括运输、交货、结算等,需按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行使抗辩权,但须满足法定条件并搜集证据通知对
后合同义务的特点和内容。后合同义务是在合同终止后产生的义务,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内容根据交易习惯确定。后合同义务包括通知、协助和保密等方面的义务。后合同义务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具有诚实、守信、善意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