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如果能够提供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就可以中止履行:
如果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来支持中止履行的行为,则应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中止履行的行为必须及时通知对方。如果对方提供适当担保,中止履行的一方应恢复履行。如果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十条规定,如果债权人分立、合并或者变更住所没有及时通知债务人,导致履行债务困难,债务人可以选择中止履行或者将标的物提存。
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取决于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
合同解除具有溯及力,意味着解除合同会使合同关系溯及既往,合同就好像从一开始就没有存在过一样。
合同解除不具有溯及力,意味着合同解除仅仅会使合同关系向将来消失,解除之前的合同关系仍然有效。
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部分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部分,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因此,合同解除的效力溯及于合同解除时刻,但如果合同已经部分履行,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解除的效力不及于已履行部分。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规定,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有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诈人因欺诈行为而产生错误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规定,胁迫是指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相对方做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也是影响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根据《合同法》第52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损国家利益时才被视为无效。
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共同实施订立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
恶意串通所订立的合同必须满足以下要件:
1. 当事人在主观上具有恶意性,明知或者知其行为会造成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损害,而故意为之。
2. 当事人之间具有串通性,即相互串连、勾通,使当事人在行为的动机、目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上达成一致,以实现共同的目的。在实现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后,当事人约定互相配合或共同实施该合同行为。
3. 双方当事人串通实施的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恶意串通的结果应该是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恶意串通所订立的合同是绝对无效的,不适用《合同法》第58条关于一般绝对无效合同的规定。根据《合同法》第59条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因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应归国有或返还给集体或个人。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是指当事人通过实施合法行为来掩盖其真实的非法目的,或者实施的行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内容上是非法的行为。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而订立的合同必须具备以下要件:
1. 当事人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或手段必须是法律或行政法规所禁止的。
2. 合同的当事人具有规避法律的故意。
3. 当事人为规避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采用了合法形式对非法目的进行掩盖。
在法律和行政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如果合同明显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可以适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条款确认合同无效。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约目的和内容上都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根据《合同法解释》第4条规定,确认合同无效时,应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不论当事人是故意还是过失所为,都被视为无效。
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需按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合同的中止履行需有确切证据,并立即通知另一方。违约方需承担相应赔偿责任,赔偿应相当于受损方所受损失。同时,采取补救措施是另一方的权
合同过期后是否可起诉的问题。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超过二十年则不予保护。在诉讼时效期间最后六个月内,存在不可抗力等障碍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止,而提出履行请求、提起诉讼等情形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因此,合同过期后能否起诉取决于是否存在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迟延履行解除合同前宽限期的规定。指出宽限期一般由当事人自行协商确定,同时详细阐述了迟延履行对合同解除的影响,并列举了四种不同情况下迟延履行是否构成根本违约的处理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关于政府采购合同的变更、中止或终止的规定。该条例明确了合同双方不得擅自变更、中止或终止合同,若继续履行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则双方应变更、中止或终止合同。同时,规定了合同变更、中止或终止后的责任承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