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四川德阳棚改区,一起群众自发强拆“钉子户”的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个事件揭示了棚改拆迁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如何更好地保护多数人的利益。对于正在进行中的新一轮1000万套棚户区改造任务来说,顺利完成拆迁是非常关键的。
棚户区成因复杂,居住着大量的困难群体,拆迁要求各不相同。要想顺利而非强制完成拆迁,从多省市调研情况看,几乎不可能。最佳途径是实现依法强拆。然而,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下称“新条例”)的出台使得依法强拆面临着相关司法部门谨慎介入且渠道不畅的现实困境。
针对棚改项目拆迁矛盾主要集中在已签约的多数人与少数“钉子户”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及专家认为,力求在法律的框架内化解利益冲突,亟需疏通“司法强拆”渠道。在立法上补充对“集体利益”的保护,以更好地保护“多数人利益”。
以德阳市东湖乡凯江六组为例,居民们一直生活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修建的“小二楼”里,由于缺乏城市基础配套、生活功能设施不全、私搭乱建严重,大多数居民希望进行改造。2009年,凯江六组启动了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项目。
在改造过程中,大多数居民签约同意拆迁,但少数“钉子户”要求得到更高补偿,不同意集体通过的补偿标准。由于这些“钉子户”的存在,项目进展受阻,导致大多数居民的不满情绪增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凯江社区六组的居民发起请求书,要求业委会出面对刘某的旧房进行“排危拆除”,并得到了超过总数90%的居民签字支持。最终,居民们自行搬离了刘某的家具,并对其旧房进行了拆除。
在棚改拆迁过程中,多数人与少数“钉子户”的利益冲突成为主要问题。然而,邻居强拆是不合法的,业委会和大多数邻居都没有处置他人财产的权力。而新条例的出台又限制了“司法强拆”的途径,导致强拆矛盾无法解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善司法强拆的渠道。新条例中注重保护被拆迁人个体利益和地方政府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但忽视了多数人的“集体利益”。在征收补偿环节,应该充分听取民意,制定更加合理的安置补偿方案。同时,最高院应对新征收条例出台新的司法解释,明确禁止“邻居强拆”这种新的违法拆迁,增加对多数人集体利益的重视和保护。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多数人的利益,解决拆迁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并建立更能互相制衡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实现顺利的棚户区改造。
律师在拆迁案件中的重要作用。被拆迁人在面对拆迁时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律师的参与可以帮助预防不必要的损失和冲突。律师通过拆迁项目调查确保拆迁行为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参与评估和行政裁决,确定补偿的合理合法性,并通过协商谈判达成满意的谈判效果。被拆迁人应明白
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包括拆迁管理的规定、拆迁许可的申领条件及审查流程、拆迁补偿与安置的内容。办法规定拆迁单位在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方可实施拆迁,并向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相关资料。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符合条件的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同时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管理办法,包括变更的定义、适用范围、变更条件、申请、审查、公示、听证会等程序性内容。该管理办法旨在规范规划许可变更管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建筑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变更管理,强调在不影响国家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行变更,并
海口市旧城区(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的若干意见,重点保护被拆迁户的利益。特困户低保户在安置上享受优惠待遇。拆迁补偿可采用货币补偿或房屋产权调换方式。意见提高了临时安置费用,并详细规定了各项补助标准。这些措施旨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