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同法》第114条第一款的规定,约定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与违约金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虽然两者都是事先在合同中约定的,但约定的违约金一般应被视为约定的损害赔偿。然而,这两者在性质上是有所不同的。
约定的违约金仅作为计算损失的一种方法,而违约金则是一个具体的数额。在前者中,守约方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对方是否违约、损失的大小、赔偿范围以及因果关系。而在后者中,只要对方违约,守约方就可以按照约定的违约金主张权利。
约定的违约金不可请求法院进行调整,而后者则可以。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低于或过分高于实际损失,守约方可以请求法院根据法理增加或酌减违约金的数额。
有关合同中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损失赔偿金的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根据其约定作出判决。然而,学术界和实务界主流的观点认为,尽管当事人可以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损失赔偿金,但国家法律应对其进行干预,不应既判支付违约金又判支付赔偿金。
一些学者提出,违约金是一种赔偿性质的金钱,因此不应与赔偿金和实际履行并用。他们认为,如果合同双方明确约定违约金具有惩罚性而非赔偿性质,那么违约金和赔偿金可以同时适用。然而,如果违约金的性质未明确约定,那么就不应同时适用这两者。
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些法官也就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一方未给对方造成损失或损失未超过违约金的数额,那么只适用违约金,不适用赔偿金。只有当受损害方能够提供证据证明损失超过约定违约金的数额时,才能根据约定的损失计算方法计算实际损失赔偿。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或没有法定的违约金,那么只能适用损失赔偿金。
对于约定的违约金低于或过分高于实际损失的情况,不同的观点存在。在某些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并不是按照实际损失来判决,而是通过调整违约金的方式进行判决。
因此,在实际损失和约定违约金并存的情况下,一方当事人应当向法院申请调整违约金,以达到更为妥当的判决结果。
《合同法》第299条关于承运人的主要义务。承运人需按时将旅客运送至目的地,并按客票时间和班次运输。若未履行,需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若旅客解除合同,承运人应退还款项。行使权利不影响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借款方甲方和担保方乙方之间的借款协议。协议包括借款详情、法律管辖和其他条款。乙方对主债务人的债务负连带保证责任,包括债务清偿、利息、违约金、担保物权费用和损害赔偿等。协议还规定了法律管辖和其他相关条款,如乙方应负责诉讼费用等。
合同解除后违约金责任的适用问题。合同解除后,已履行部分的合同关系不受影响,违约金责任仍然适用。租赁合同的继续性特征导致解除前后的租赁合同在理解上可拆分为两个合同。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解除后当事人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赔偿性违约金具有补偿损害的功能。对于迟
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等,以及当事人在合同中的约定对担保范围的影响。保证担保的责任范围分为全部和部分两种,全部保证担保责任范围与债成立时确定的债务人之责任范围一致,部分保证担保责任范围则由保证人与债权人具体商定。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