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立法只规定了不可抗力免责,而且,仅适用于因不可抗力致合同履行不可能的情形。这样的立法例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免责事由并不以不可抗力为限;第二,没有因不可抗力致履行迟延免责的规定;第三,容易导致不可抗力和情事变更的混淆。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在未来的立法中以“不可归责的事由”这一概念取代不可抗力。同时规定,合同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导致不履行合同或履行迟延时,应视不可归责的事由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减免违约责任。
民法通则仅规定不可抗力为法定免责事由,同时将不可抗力限定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这主要是为了严格限定当事人被免责的范围,维护合同效力,保障交易秩序。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因电力供应不足、运输紧张、交通堵塞、原材料涨价等原因而阻碍合同履行的现象。这些干扰因素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该预见到的,当事人从事交易也应该承担这些风险,因此不属于不可抗力,也不属于不可归责的事由。如果这些情况确实经常严重地阻碍合同的履行,则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就应予以注意,为了尽量减少风险,当事人可以特别约定免责条款和不可抗力情况。从合同立法的角度论,应该允许当事人在明确不可归责事由的范围时采取约定不可抗力的作法,确立此种约定的法律效力。这有益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与不可抗力概念紧密相关的是情事变更。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了情事变更上。有人认为扩大现行法违约免责事由范围的途径之一,就是立法确认情事变更为免责事由,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
情事变更与不可抗力所表现的一般特征是相同的,两者都属于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避免和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但是二者在客观表现、适用条件、免责范围等方面均有差异。就最根本的一点而言,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旨在清除合同履行中出现的显失公平的结果。比如社会经济形势巨变时,合同并非如遇不可抗力一般不能履行,而是履行过于艰难,尤其是在出现如果一方坚持依约履行便将使得当事人之间的对价关系严重不成比例或目的无法实现的情况时,情事变更原则便应当得到适用,使当事人藉此而获得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权利。但是,此项权利并非法定变更解除权,而须经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以诉讼或促裁方式提起。严格说来,适用情事变更原则的法律后果,是当事人合理分担非正常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而不是单纯免除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责任。
《合同法》第299条关于承运人的主要义务。承运人需按时将旅客运送至目的地,并按客票时间和班次运输。若未履行,需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若旅客解除合同,承运人应退还款项。行使权利不影响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某律师事务所代表委托人向房地产公司发出律师函的事宜。因房地产公司逾期交房,委托人要求退房并要求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律师函强调了合同事实、法律规定及不利后果,要求房地产公司在收到函件10日内办理退房事宜,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拒绝履行违约的定义和判定,以及合同履行不能的法律后果。拒绝履行是指因主观原因而不履行合同,属于违约行为。合同履行不能包括给付不能和履行困难等情形,其法律后果包括解除合同、赔偿损失和承担违约责任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而致合同履行
房产合同中定金的概念、作用、成立条件以及购房者和开发商的违约责任。定金作为担保方式之一,具有双重担保的特点,既是履约的保证,也是一种支付方式,还具备赔偿功能。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定金分为解约定金和违约定金两种情形,不同性质的定金将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