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确定的“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是处理环境污染纠纷的基本原则,也明确了企业在污染问题上所必须承担的法定经济责任。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一旦对周围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损害,都应根据这一原则视危害程度对受害者给予一定的赔偿,这种赔偿通常称为污染损害赔偿。
如何妥善处理污染损害赔偿,确定合理的赔偿金额往往令人犯难。根据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基层处理此类案件的实践,以下是一些建议:
在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排放大量污染物后,附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域养殖等可能出现异常现象。然而,农作物被污染物危害后产生的症状常与其他因素引起的症状相似,如病虫害、用肥过量或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和农药用量不当等。畜禽类和鱼类受污染所致的损害与流行性瘟疫也容易混淆,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在当地环保部门的主持或指导下,应与各相关专家进行周密的调查、细致的监测和综合分析,以确定受害是否由企业排污所致。
根据环境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下情况企业不承担污染损害赔偿责任:一是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已采取措施但仍无法避免水污染损失的;二是污染损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过失引起的,应由第三者承担责任,例如施工单位在企业施工时未经处理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油类、酸液、剧毒废液等造成的污染危害;三是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引起的,例如附近居民在知道污水危害的情况下将污水引入农田进行灌溉,或擅自使用工业废渣,或故意将污水引入养殖水域。在这些情况下,企业不承担污染责任,无需赔偿。
在碰到污染损害赔偿事件时,当事企业必须提供确凿的证据,环保部门必须掌握必要的监测数据。如果企业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无环境污染责任,企业应按照自己应负的责任承担环境损害赔偿。
一旦确定污染危害是由企业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或企业应负有责任,企业必须承担污染损害赔偿责任。污染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由于企业污染物排放导致他人直接经济损失或间接经济损失;受害者为恢复生产或减少污染损害所支付的费用;受害者为消除污染危害所实际需要的费用。
《合同法》第299条关于承运人的主要义务。承运人需按时将旅客运送至目的地,并按客票时间和班次运输。若未履行,需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若旅客解除合同,承运人应退还款项。行使权利不影响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船舶油污造成损害的,是属于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适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包括全部赔偿原则、限额原则等。第四十八条 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担赔
(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二)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
环保局当日派员到现场抽取水样化验,结论为:两被告厂排放口PH值分别为219、231,原告塘外小河PH值为310,均超过国家标淮。②损失情况,其中蟹种、鱼种、河鳗、河虾等直接损失共计18155元,生产损失目前约为1—2万元间;③建议两厂停止生产和停止排放污水,用生石灰化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