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何谓公共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收个人的房屋或其他物权。该条确立了一个原则是物的权利人只有在公共利益需要的前提下,才无条件的将物权转让给国家;对于非公共利益的商业拆迁,物的权利人可以自主决定是否转让自己的物权。这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该法未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却是一个重要的遗憾,因为目前公共利益在有些情况下难易界定,征收属于公权力而不界定公共利益就无法实现立法目的,将严重侵犯物的权利人合法利益。
个人认为,公共利益应当符合一下几个条件:第一公共利益的受益者必须是国家或者不特定人;第二受益人的受益必须是不特定的多方面性,不能以某一方面确定;第三,公共利益的获益必须具有持久性;第四公共利益的层次性要准确把握,将国家整体利益和地方利益有效把握。
第二、谁来界定公共利益
物权法没有界定公共利益,今后的公共利益界定或者由立法部门对物权法进行修订或者司法部门根据物权法的适用情况制定司法解释。但这两种都面临一个严重的滞后性,不能有效的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比较可靠的是法院在审理案件中依据物权法的规定及案件情况及时界定公共利益了,这符合实际情况,但这需要法院具有很高的中立性,不能被任何力量干扰,公正的行使司法审查裁判权。第七条规定物权的取得和行驶,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三,强迁问题
强迁问题在我国各地十分普遍,情况也很复杂,对于符合公共利益的拆迁,如果实务中能满足物权法规定的条件,强迁将变得没有了存在的条件,因为被拆迁人获得拆迁款,同时现有居住条件不降低,多数被拆迁人是不会拒绝的;对于非公共利益的拆迁,按照物权法的规定,权利人可以拒绝转让物权,此种情况下,不应剥夺权利人的自由意志,所以此种情况下不存在强制拆迁问题。
第四,符合公共利益条件下的拆迁赔偿问题
物权法第四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征收个人房屋,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这确立了公共利益条件下拆迁个人住宅,权利人虽然必须转让物,但是获得了两个保障:第一是获得补偿权,第二是获得现有居住条件不降低的权利。这样可能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钉子户。目前房价高涨不下,而以往拆迁都是按照被拆迁房屋价值评估计算的,但是实际中这种标准计算出的补偿款要获得同样的居住条件几乎不可能,所以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一个最现实的问题了。个人认为解决这样的有效方式必须按照房屋在没有被拆迁条件下的市场价值计算补偿款,这样可能问题就好解决了。
纵上,实际中的拆迁问题还很多,如何在物权法下有效的维护权利人的利益将是最重要的问题,也关系到物权法的适用情况。
划拨土地拆迁的赔偿方式,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搬迁和临时安置的补偿、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等。对于划拨土地上的房屋,拥有房产证的拆迁赔偿将参照相关条例进行,具体的货币补偿金额根据区位、用途等因素评估确定。市、县级人民政府还制定补助和奖励办法。而划拨土
房屋拆迁赔偿的项目及其具体计算方法。包括房屋补偿费、周转补偿费、奖励性补偿费等多种补偿方式,并且详细描述了如何根据市场评估单价、最低补偿单价标准等因素计算货币补偿金额。
面对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时,被拆迁人应当如何救济。包括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方式,以及在收到房屋征收决定后应如何搬迁和补偿的相关细节。同时,也阐述了居民房拆迁赔偿标准和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的具体计算方式和细节。
企业拆迁赔偿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替代土地的租金价差损失、经营损失和停业停产损失、地上物的损失、搬迁费用、解聘员工的安置补偿费用以及无形资产的损失等。补偿方式取决于选择货币补偿安置还是场地房屋调换安置,每个项目的补偿原则都是“适当”,但具体程序需要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