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伤残鉴定的提出部门应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当事人在治疗终结后,应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由公安部门推荐鉴定机构供当事人自行选择。
交通事故伤残是指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的人体残疾,包括精神、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的异常,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不同程度的丧失。根据伤残状况,将受伤人员的伤残程度划分为10个等级,分别为第I级(100%)到第X级(10%),每级相差10%。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于需要对当事人的生理、精神状况、人体损伤、尸体、车辆及其行驶速度、痕迹、物品以及现场的道路状况进行检验和鉴定的情况,应在勘查现场之日起五日内指派或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机构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验和鉴定。
鉴定应在二十日内完成,如需要延期,可经设区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延长十日。若检验和鉴定周期超过时限,则需报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
精神病的医学鉴定应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当事人因交通事故致残,在治疗终结后,应由具备资格的伤残鉴定机构评定伤残等级。对于有争议的财产损失评估,应由具备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
具备资格的检验、鉴定、评估机构应向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向当事人介绍符合条件的检验、鉴定、评估机构供其自行选择。
对于交通事故导致的人员死亡,需由急救、医疗机构或法医出具死亡证明。尸体应存放在殡葬服务单位或具备停尸条件的医疗机构,不得在公众场合进行尸体检验。解剖尸体需征得亲属同意。检验完成后,应在十日内通知死者亲属办理丧葬事宜。若逾期不办理丧葬事宜且无正当理由,可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由公安机关处理尸体,逾期存放的费用由死者亲属承担。
对于未知名尸体,需由法医提取人身识别检材和其他相关信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填写《未知名尸体信息登记表》,并报设区的市公安机关有关部门。
若核查出未知名尸体身份,应通知其亲属或单位认领并处理交通事故。若无法确认身份,则应在地(市)级以上报纸刊登认尸启事。若登报后十日仍无人认领,可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或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处理尸体。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的事故车辆除检验和鉴定外,不得使用。检验和鉴定完成后五日内,应通知当事人领取事故车辆和机动车行驶证。对于弃车逃逸的无主车辆或经通知后十日仍不领取的车辆,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对于无牌证、达到报废标准、未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等车辆,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在接到检验和鉴定结果后两日内将检验和鉴定结论复印件交给当事人。若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检验和鉴定结论有异议,可在接到复印件后三日内提出重新检验和鉴定的申请。经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应另行指派或委托专业技术人员或具备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重新检验和鉴定。
当事人对自行委托的检验、鉴定、评估结论有异议,可在接到结论后三日内另行委托检验、鉴定、评估,并告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予以备案。
申请重新检验、鉴定、评估的次数限制为一次。重新检验、鉴定、评估的时限与检验、鉴定、评估的时限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规定,包括多种情况下的责任承担、管辖权、法律适用和注意事项等。该法详细规定了租赁、借用机动车等发生交通事故时的责任承担,以及侵权行为的法律管辖地和适用法律。同时,文章还提到了确定案由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
交通事故伤情二次鉴定的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在发现鉴定人员或机构存在问题时,可以进行二次鉴定。相关规定明确了需要进行二次鉴定的情形,如鉴定程序违法、鉴定机构无资质等。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时,可在规定时间内提出重新鉴定申请。同一交通事故的同一检验和鉴定
王某因交通事故受伤后,将其与保险公司及驾驶员蒋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的案件。案件涉及原告王某构成X级伤残并申请伤残鉴定,王某之子虽成年但肢体残疾、无劳动力和生活来源,因此法院认定其属于被扶养人。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赔偿王某的医疗费、残疾赔偿金等费用,并认定保
不同领域人体损伤鉴定的标准及其适用范围。包括轻微伤、轻伤、重伤、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等。文章详细说明了各类鉴定标准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涉及法律、工伤、职业病等多个领域。同时,文章还涉及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和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