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中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内容包括当事人的生理、精神状况、人体损伤、尸体、车辆及其行驶速度、痕迹、物品以及现场的道路状况等。对于这些内容,应当在勘查现场之日起五日内指派或者委托具备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
检验、鉴定应当在二十日内完成。如果需要延期,可以经设区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延长十日。如果检验、鉴定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限,必须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
精神病的医学鉴定应当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当事人因交通事故致残,在治疗终结后,应当由具有资格的伤残鉴定机构评定伤残等级。
对有争议的财产损失的评估,应当由具有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
具备资格的检验、鉴定、评估机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向当事人介绍符合条件的检验、鉴定、评估机构,由当事人自行选择。
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由急救、医疗机构或者法医出具死亡证明。尸体应当存放在殡葬服务单位或者有停尸条件的医疗机构。检验尸体不得在公众场合进行。解剖尸体需征得其亲属的同意。检验完成后,应当通知死者亲属在十日内办理丧葬事宜。如果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公安机关有权处理尸体,逾期存放的费用由死者亲属承担。
对于未知名尸体,应当由法医提取人身识别检材、采集其他相关信息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填写《未知名尸体信息登记表》,报设区的市公安机关有关部门。
如果核查出未知名尸体的身份,应当通知其亲属或者单位认领并处理交通事故。如果经核查无法确认身份,应当在地(市)级以上报纸刊登认尸启事。登报后十日仍无人认领,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处理尸体。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的事故车辆除检验、鉴定外,不得使用。检验、鉴定完成后五日内通知当事人领取事故车辆和机动车行驶证。对于弃车逃逸的无主车辆或者经通知当事人十日后仍不领取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对于无牌证、达到报废标准、未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等车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检验、鉴定结果后二日内将检验、鉴定结论复印件交当事人。如果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检验、鉴定结论有异议,可以在接到检验、鉴定结论复印件后三日内提出重新检验、鉴定的申请。经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应当另行指派或者委托具备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鉴定机构进行重新检验、鉴定。
当事人对自行委托的检验、鉴定、评估结论有异议,可以在接到检验、鉴定、评估结论后三日内另行委托检验、鉴定、评估,并告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备案。申请重新检验、鉴定、评估只能进行一次。重新检验、鉴定、评估的时限与检验、鉴定、评估的时限相同。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定期限及相关流程。公安机关应在勘验现场后10日内制作认定书,对于需要检验、鉴定的情况,应在结果确定之日起5日内制作。检验、鉴定程序应在二十日内完成,如有需要可经上级公安机关批准延长。对于不需要检验、鉴定的情况,公安机关应在勘查现场后
交通事故伤残鉴定的程序。包括评定伤残等级的基础、伤残鉴定的主体及时限、伤残鉴定的具体程序、异议处理以及重新检验、鉴定、评估的时限。文章强调伤残鉴定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并详细说明了各流程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式。
道路交通事故伤残等级鉴定程序及申请要求。当事人需准备相关材料并遵循申请流程,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选择鉴定机构。如当事人对鉴定结果不满,可在法院诉讼中申请重新鉴定或主动提起重新鉴定。公安机关根据医院证明和伤残评定标准,在接到申请后一定时间内进行
交通事故伤残评定的时机和程序。治疗终结后由专业人员进行伤残等级评定,公安机关应依法指派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评定。评定过程中需遵守相关时限和程序规定,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可申请重新检验、鉴定。评定原则应以人体伤后治疗效果为依据,结合损伤的后果或结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