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当驾驶者与车辆所有人不是同一人时,如果驾驶者发生肇事逃逸,一般由驾驶者承担全部责任。然而,如果车辆所有人也存在过错,那么他将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当发生租赁、借用等情形下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下,如果交通事故责任属于该机动车一方,保险公司将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进行赔偿。如果赔偿金额不足,机动车使用人将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机动车所有人存在损害发生的过错,将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根据规定,肇事司机逃逸的情形包括以下几种:
肇事者在交通事故发生后,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
肇事者认定自己在交通事故没有责任,直接开车离开事故现场。
肇事者喝酒后、没有驾驶证却开车上路,尽管他自行报案后,弃车离开现场又返回。
肇事者亲自将受伤者送到医院,却没有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肇事者亲自将受伤者送到医院,但不以自己真实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给受害人及家属后,就离开医院。
肇事者在接受交警调查期间逃匿。
肇事者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后,拒不承认曾经在某处发生过交通事故,却又有证据表明他知道交通事故的发生。
肇事者和受害者双方经过协商,但是未能协商一致。或者在未经协商的情况下,肇事者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且未留下真实的信息,被证明强行离开现场。
根据情况,司机肇事逃逸将会受到以下处罚:
发生交通事故后,司机肇事逃逸,一般需要承担事故全部责任,并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如果司机尚未构成犯罪,交通管理部门将会对其处以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
如果肇事行为构成犯罪,逃逸将会加重刑罚,但不影响定罪。肇事者将被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的刑罚,需要入狱,一般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原则,包括违章行为原则、因果关系原则、违章行为的影响原则和路权与安全原则。根据这些原则,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取决于当事人的违章行为是否存在及其作用大小,以及是否与事故存在因果关系。
事故责任划分中的同等责任问题。当事故双方都有违章行为且情节相当时,需根据当事人行为对事故的作用和过错程度来划分责任。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同等责任,双方各自承担50%的责任;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之间的同等责任,机动车一方承担较大比例的责任。文章还通
车祸责任确定的流程。当事人可以报警由交通部门进行责任认定,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进行判断。责任认定需考虑事实清晰度、证据充分性、法律适用正确性、责任划分公正性和程序合法性。具体责任划分包括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以及特殊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关于交通事故结案时效的规定。主要介绍了事故认定书的制作时限,对违反停车规定的机动车驾驶人的处罚措施以及相应的处理流程。包括口头警告、罚款、拖车等处理方式,并强调拖车过程中不得向当事人收费,应当及时告知停放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