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认定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 前车撞人后车碾死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认定

前车撞人后车碾死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认定

时间:2024-07-31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65164

前车撞人后车碾死交通事故责任的法律认定

引言

王某晚上骑电动车横穿马路,与一辆轿车发生剐蹭,摔倒在道路中间。跟在剐蹭轿车后正常行驶的车辆来不及躲闪,碾压到王某。王某被送到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法医鉴定,后车的碾压是导致王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前车剐蹭导致的摔倒,并未对王某造成致命伤害。此案中前车逃逸,且无线索,后车配合交警部门进行处理。在处理中,办案人员对如何认定后车的责任产生了分歧。

争议焦点

本案中的争议焦点在于是否应以违反谨慎驾驶义务定罪。

观点一:后车驾驶员构成交通肇事罪

有人认为后车驾驶员构成交通肇事罪。理由是后车驾驶员在驾驶中未及时采取有效规避,致使王某死亡,没有尽到谨慎驾驶义务,应承担事故主要责任。

观点二:后车驾驶员不构成犯罪

另一种观点认为后车驾驶员并不构成犯罪。因为后车并未存在过错,而是在正常行驶过程中遇突发事件,不应定为刑事责任,应定性为意外事件。

笔者观点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原因如下:

首先,需合理认定后车驾驶员是否存在过失。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在主观方面,驾驶员都会极力避免事故的发生,但客观上存在过失的可能。过失可以是认定法律责任的依据,但不能预见的情况不应归类于过失。在本案中,后车在道路上正常跟车行驶。遇此突发情况,应在正常人的合理应对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是否存在过失的评价。如无明确证据证明后车驾驶员存在打电话、疲劳驾驶等情况,亦不能认定其存在过失。

其次,此案中不宜使用谨慎驾驶义务规定。笔者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谨慎驾驶义务是个相对开放的规定,作用类似于法律中“其他情形”这种兜底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应严格把握和界定此规定的范围,不宜随意扩大解释,更不能将此规定作为交通事故定罪的万能条款。对于这种偶发意外事件,不应认为是犯罪。行为人的行为虽已造成损害结果,但其在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如果意外事故认定为犯罪,则步入“客观归罪”的错误方向。

最后,不认定后车驾驶员构成交通肇事罪,并不意味着后车就可以免除一切责任。本次事故中,后车的碾压是造成王某死亡的直接原因,王某的家属可依无过错责任原则向后车主张民事赔偿。

结论

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基层办案人员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基于“人死为大”的原则,依托驾驶员有谨慎驾驶的义务的规定,认定造成被害人死亡或者受伤的后车负有责任,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以期追求较好的社会效果,避免受害方的不满及由此给办案单位带来的压力。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显失公平,反而与初衷背道而驰,难以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此做法牵强地解释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原则性规定,违背了交通肇事罪的立法精神和构成要件。如果后车的驾驶人因此被做出了有罪认定,更是错上加错,在法律效果上谬之千里。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案例:小李购买王某私自改装的跑车后,导致交通事故致人死亡

    小李购买王某私自改装的跑车后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法律责任问题。根据《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转让拼装的或报废标准的机动车造成损害,转让人和受让人需承担连带责任。文章还提及了驾驶拼装车的处罚规定。据此,小李和王某应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 受害人及亲属请求赔偿的主体资格认定

    交通事故中受害人及亲属请求赔偿的主体资格认定问题。对于权利继承人和被抚养人作为原告的情况,应处理所有权利继承人和被抚养人的权益,不能仅列其中一人。机动车损害赔偿主体资格和责任认定方面,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驾驶员承担主要赔偿责任,单位或车

  • 交通事故立案证据

    交通事故立案的证据要求。包括赔偿诉讼中证明原被告主体资格的证据、证明具有诉讼及代理资格的证据以及证明双方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及其他证明诉讼请求的证据。涵盖了身份证明、继承证明、车辆所有人及驾驶人证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责任认定书、法医鉴

  • 顺风车司机酒后开车,发生事故乘车人要担责吗?需要。

    一起酒后驾驶顺风车造成交通事故的案子。司机张某明酒后驾车导致乘客李某强受伤,虽然交警认定司机全责,但乘客李某强在明知司机酒后驾车的情况下未加劝阻并继续乘坐,也存在重大过失。根据法律,乘客应承担部分责任,因此司机张某明承担80%的民事责任,而李某强承担

  • 涉嫌交通肇事罪的办案流程
  • 下班发生交通事故是否属于工伤
  • 网约车行驶里程达到60万千米时的报废规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