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存在违章行为,也不一定要对事故的发生及其后果承担责任。事故认定是指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事故中的影响力,来认定当事人的事故责任。因此,要确定当事人是否承担事故责任,首先要确定是否存在违章行为,其次要确定违章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以及影响力的大小。因此,有违章行为并不必然导致承担事故责任。
因此,作为公诉机关,在审查交通肇事罪案件时,应改变过去完全依赖交通事故认定书来指控犯罪的做法。应将交通事故认定书视为一种普通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以道路交通法规为准绳,结合现场勘查笔录、事故现场图、询问笔录等原始材料进行审查判断,看其认定是否合理合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给当事人提供公正的救济,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庭审过于被动。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与民事赔偿责任划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司法实践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确定当事人双方责任大小的主要依据。该认定具有较强的证据效力,相较于一般的鉴定结论,具有较高的证明力。法院在裁决当事人责任时,依照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结论来分配当事人的民事责任。例如,如果肇事司机负主要责任,就要承担全部损失的60%至80%;如果负同等责任,则承担全部损失的50%。在审判过程中,很少有当事人对事故责任认定的异议能够得到法庭的采纳。
然而,事实上,机动车作为一种高度危险工具,在其运行中客观上对非机动车和行人构成一种威胁。如果仅按照责任来处罚,实行过错责任,甚至撞了白撞,实际上是以一部分人的健康权和生命权作为整顿交通秩序的代价。这是对我国《宪法》的公然违背,法律不能对本已受害的非机动车一方及行人毫无保护,从而导致实质上的不公平。同时,作为一名机动车驾驶人,应认识到与行人负有不同程度的注意义务,这是机动车驾驶人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关于交通事故处理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需根据现场情况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是证据而非行政行为,不可通过行政程序推翻。当事人若对认定书有异议,可通过提供新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由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我国的法律影响。该认定书是确定交通事故责任的依据,制作程序严格规定,内容包括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情况,以及事故证据、形成原因、责任和意外原因等。同时,对制作主体资格、制作时间、制作形式和送达程序都有严格的审查要求。
具体行政行为的特点和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主体、过程、对象、内容和性质的特定性。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具体行政行为的重要标志。然而,交通事故认定书并不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仅提供责任划分的建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具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出具时机和内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在勘验现场后的特定时间内制作认定书,包括一般事故、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和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情况。认定书应包含事故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事故基本事实、证据及原因分析和责任判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