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认定书是用于判断交通肇事者是否应该受到公诉的证据,也是法院确定罪行和损害赔偿的依据。根据认定书所载明的内容,它具有书证的特点,并且由公安机关制作,因此是一种公文证书,具有较高的证明效力。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公安机关也需要对道路以外的事故进行认定。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性质是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它不仅要对当事人的责任进行认定,并在认定书中明确载明,还要起到事实认定和事故成因分析的作用。交通事故认定书具有证据效力,但并非确定损害赔偿的唯一依据。
从证据类型的角度看,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与物证、书证、勘验笔录等不同,它是一种由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根据专业技能、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以确定当事人是否应承担责任的过程。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具有公文证书的性质,具有较高的证明效力。它在交通警察机关对违章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和民事赔偿案件中起着不同的证据作用。
然而,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责任承担和刑事责任的依据,与证据法的基本理论不符。因为是否应承担责任和赔偿多少损失,只能由人民法院根据相关证据进行分析后确定,而不是交通警察机关的职责范围。尽管很多证据可以同时用于这三种程序,但交通事故认定书不能成为认定事实和责任的唯一依据。
根据2004年5月1日施行的交通安全法及相关规定,交通事故认定书被明确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法第73条规定了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要求,包括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要送达当事人。这一规定删除了原来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中的“责任”二字。此外,交通安全法和相关规定也没有再规定重新认定程序,反映了公安机关职能的转变与重新定位。
我们应正确对待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实际上是对交通事故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对事故原因的确认。我们应将其视为认定当事人责任或确定受害人也有过失的重要证据材料,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等同于民事责任的分担。最终,人民法院根据相关证据进行分析后才能确定责任和赔偿。
交通肇事逃逸怀疑酒驾的认定标准。依据交通管理部门规定,对于逃逸案件,应在查获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酒驾处罚标准包括暂扣驾驶证、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等,根据驾驶情况不同,处罚程度有所不同。对于重大交通事故并构成犯罪的情况,将依法
交通事故责任书的出具时间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需与检验、鉴定机构约定完成检验、鉴定的期限,一般为不超过20日,并将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同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在现场调查或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一定时间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
道路交通事故的直接诉讼程序,包括民事赔偿无法调解时的诉讼途径、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复核审查期间涉及诉讼的情形处理,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内容以及复核审查的内容等。在复核审查期间若当事人提起诉讼,复核将被终止。交通事故认定书需包括事故当事人情况、
交通事故起诉所需的材料清单。诉状书写要求严格,需提交原件并注明身份。起诉前提为交警部门已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需要提供当事人身份证明、肇事车辆和受损车辆关系证明等。必须提交的立案证据包括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等,还需提供伤残鉴定书等可提交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