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协议来解决损害赔偿纠纷。调解协议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中约定了损害赔偿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然而,调解协议的效力是有限的,当事人在协议签订后仍有权通过诉讼途径要求增加赔偿。
在交通事故中,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协议约定损害赔偿的具体内容,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根据协议,肇事者需要按照约定的方式和时间支付赔偿款项。
尽管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但其效力是有限的。当事人在协议签订后,仍有权通过诉讼途径要求增加赔偿,尤其是在发现漏赔残疾赔偿金和精神抚慰金等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肇事者增加赔偿金额。
根据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书,一起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得以解决。原告鞠某起诉被告朱某,要求增加残疾赔偿金和精神抚慰金。然而,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2003年3月19日,被告朱某酒后驾驶摩托车与原告鞠某的自行车发生碰撞,导致鞠某受伤。交警部门认定朱某负全部责任,鞠某无责任。双方在2003年7月28日进行调解,达成协议。根据协议,朱某支付了医药费、交通费、误工费等赔偿款项。
法院在审理后认为,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根据协议的约定,朱某已按时履行了赔偿义务。原告鞠某在协议签订一年后才发现漏赔残疾赔偿金和精神抚慰金,但这些赔偿项目并未包含在协议中。因此,法院认为原告无权要求被告增加赔偿金额。
原告鞠某在发现漏赔赔偿金后选择通过诉讼途径要求增加赔偿。然而,法院认为根据调解协议的约定,双方已经一次性处理结案,今后无异议。因此,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起酒后驾驶顺风车造成交通事故的案子。司机张某明酒后驾车导致乘客李某强受伤,虽然交警认定司机全责,但乘客李某强在明知司机酒后驾车的情况下未加劝阻并继续乘坐,也存在重大过失。根据法律,乘客应承担部分责任,因此司机张某明承担80%的民事责任,而李某强承担
除非能够证明调解协议不是自愿签订的。作为事故中的受害方,如果选择诉讼索赔,那么起诉对象就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任何一名被告的确定都必须有法律依据,法院在立案时就会作出初步审查。(一)介绍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二)宣读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交通意外事故造成损害
针对交通事故调解未达成协议的情况,交管部门提醒,当事人应及时向法院提起民事损害赔偿诉讼,避免因超过诉讼时效丧失诉讼权,使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证。由于以上这些原因,造成目前当事人通过诉讼渠道解决交通事故经济赔偿案呈上升趋势。发生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
可能会和解,也可能会继续争吵。公安机关应当将调解书分别送交当事人和有关人员。调解期满后未达成协议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调解终结书,由调解人签名,加盖公安机关印章,分别送交当事人和有关人员。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履行的,公安机关不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