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受害人的请求:只有受害人正式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法院才会审理和裁判。如果受害人或相关人员未提出此请求,法院无法主动处理。
2. 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需要考虑加害人的行为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害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以及对受害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程度。
3. 受害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名望、年龄和家庭状况等。
1. 加害人的过错程度:过错责任仅限于过失,不包括故意。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时,需要考虑加害人的过错大小,同时也要考虑受害人是否有过错,以相应减轻加害人的赔偿责任。
2. 加害人的经济负担能力:经济能力强的加害人可以考虑多赔偿,经济能力较弱的加害人可以考虑少赔偿。评估加害人的经济负担能力时,要考虑其实际收入和供养人口的多少,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需要赡养的家庭成员。如果赔偿超出加害人的经济能力,导致判决无法实际履行,那么赔偿也就没有实际意义。
1. 加害行为造成的后果。
2. 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
3. 受诉法院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基于以上原则和考虑,目前一般案件中判决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应坚持宜低不宜高的原则,以防止将当事人的期望值过高。数额原则上应控制在5万元以内,最高不超过10万元。如果存在特殊情况需要超过5万元,应报请审委会研究决定。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相关规定,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补偿期限为十年。对未满十六周岁的受害人,每减少一岁减少一年补偿期限。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受害人,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补偿期限,但最低补偿期限不少于五年,即11周岁以下和75周岁以上的受害人均补偿5年。
交通事故死亡补偿费的分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的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一般认为死者遗产指的是死者生前的个人财产,而车祸肇事者赔付的死亡补偿费只能是对死者亲属的精神抚慰和经济补偿,而不是对已不再是民事主体的死者承担的民事责任。《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所称的“死亡补偿费”实际上应该是指死亡抚恤金,不能作为死者的遗产按照继承处理。
而遗产的继承者是指死者的配偶、子女、父母或依靠死者生前扶养且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死亡抚恤的对象和求偿扶养生活费以及精神抚慰金的求偿主体也是这些继承者。
酒后驾车肇事的民事责任问题。文章介绍了酒驾的法律禁止性规定和事故后的民事赔偿处理依据,包括受害人的赔偿内容、精神损害赔偿以及赔偿范围的具体内容。酒后驾车事故的精神损失费计算中,侵权人的过错是重要参考因素。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婚姻法》第46条,无过错方在特定情况下可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协议离婚后的一年内,若未明确表示放弃,仍可提出精神损害赔偿。为预防离婚财产纠纷,夫妻应进行财产公证、书面协议,并注意防止一方擅自转移或处置财产。如已
交通事故后缺乏损害赔偿资金与能否继续开车的问题。对于交通事故造成的伤害,即使肇事者没有钱赔偿,只要驾驶证未被吊销仍可开车。对于伤害事故赔偿涉及的问题如轻伤的民事赔偿责任、涉嫌交通肇事罪时的法律风险等做了详细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和
车祸后的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一年。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哪些人具有诉讼主体资格,包括行人、乘车人以及车辆驾驶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