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交通事故赔偿的制度相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些方面甚至发生了与原规定相反的变化。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大的方面:
1、赔偿标准以死亡一人为例,国务院原《办法》规定的死亡补偿费大致为5万多元;新的死亡赔偿金标准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民分别计算。其他项目的赔偿标准也分别有了提高。
2、赔偿范围精神损害抚慰金:新标准规定有精神损害抚慰金,是独立于死亡赔偿金和残疾赔偿金之外的项目;残后护理费:原《办法》对评定伤残之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伤者没有规定护理费的赔偿;新标准规定可以根据伤残等级和护理依赖程度一次要求赔偿20年的护理费。
3、赔偿程序原《办法》规定交警的调解是必经程序: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必须经过交警的两次调解,调解不成的,必须有交警出具的调解终结书,才能到法院起诉;
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当事人既可以请求交警调解,也可以不经调解直接到法院起诉。当事人请求交警调解的必须各方当事人一致书面请求。调解期间,当事人起诉的,调解终止。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仅赔偿直接经济损失
交通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从民法讲,受害人财产上的损失应予全部赔偿,该损失是指受害人所受的实际损失,包括财产的直接减少和失去的“可得利益”即间接损失。所谓“可得利益”,是根据“合理预见”规则,当事人已经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必然能够得到的“预期收益”。但是也可通过立法,采用“合理限制规则”,对赔偿加以限制。在我国,目前仅赔偿财产的直接损失。财产直接损失是指被交通事故损毁财物的实际价值,包括被损毁的车辆、物品、道路、设施、建筑物和牲畜等。至于由直接损失引起或牵联的其他可得利益损失,则是间接损失,不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之列。
2、按照交通事故责任承担损害赔偿
这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重要原则,交通事故责任越大,承担的损害赔偿的比例就越高,没有交通事故责任的当事人,就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一般的赔偿比例:全部责任为100%,主要责任为60一90%,同等责任为50%,次要责任为10一40%。
3、机动车方负无过错赔偿
做为高速运输工具的机动车,在运行中造成非机动车或者行人损害的.根据我国道路交通法七十六条规定,即使机动车方无过错,在交通事故中体现为机动车方不负交通事故责任,也要负损害赔偿责任。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举证要求。首先,文章强调了前提条件,即交警部门的相关文件作为证据的基础。接着,详细列举了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种类,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等的身份证明资料。然后,文章介绍了证明双方当事人民事法律关系成立的证据和赔偿事项的证据
酒后驾车肇事的民事责任问题。文章介绍了酒驾的法律禁止性规定和事故后的民事赔偿处理依据,包括受害人的赔偿内容、精神损害赔偿以及赔偿范围的具体内容。酒后驾车事故的精神损失费计算中,侵权人的过错是重要参考因素。
市民张某在骑自行车遭遇交通事故后所面临的维权问题。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涉及民事侵权赔偿和保险赔偿法律关系。赔偿义务主体和顺序复杂,受害人不能指望所有责任方都会主动赔偿。律师建议受害人应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及时进行伤残评定或司法鉴定,并在适当
交通事故后缺乏损害赔偿资金与能否继续开车的问题。对于交通事故造成的伤害,即使肇事者没有钱赔偿,只要驾驶证未被吊销仍可开车。对于伤害事故赔偿涉及的问题如轻伤的民事赔偿责任、涉嫌交通肇事罪时的法律风险等做了详细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