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退休教师王老在回家途中遭受小轿车撞击,导致左腿骨折。王老住院治疗30余天,被评定为十级伤残。王老要求肇事司机赔偿医疗费、交通费、误工费等共计7万余元。
庭审期间,双方对于误工费赔偿存在争议。王老主张虽然已退休,但仍在一家补习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因此应获得误工费赔偿。而肇事司机则认为,王老已经退休不再上班,并每月领取退休工资,因此不应支付误工费。
法院审理认为,是否将误工费计入赔偿项目应从受害人实际遭受的损失角度考虑,而不能仅以年龄作为界定标准。对于已超过退休年龄且确实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不应考虑误工费。相反,对于虽已超过退休年龄但仍在从事劳动且因受伤导致收入减少或损失的人,应考虑支付误工费。误工费的具体数额应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在本案中,原告王老虽已超过退休年龄,但他确实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并且有证据证明在车祸受伤期间王老每月继续领取工资。因此,王老要求肇事司机赔偿误工费的诉讼请求是有法律依据的,应予以支持。
我国《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根据该条规定,退休人员作为公民之一,是可以请求误工赔偿的合格主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规定,致害人自然成为赔偿义务主体。
从实际角度看,退休人员依法从事社会劳动,除了退休费外,还可以获得劳动收入。在受伤治疗和全休期间,退休人员无法从事原有的有偿社会劳动,必然导致退休费以外的其他直接收入减少。
从法理角度来说,民法中的“误工”是指具有有偿性的一切社会劳动,包括未退休人员从事的本职工作、无固定职业人员从事的临时性有偿社会劳动,以及退休人员从事的合法有偿服务。退休人员因受伤导致退休费以外的其他收入减少,自然属于误工收入减少的范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0条第2款规定,可参考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来计算误工收入,这是通行的做法。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标准的具体内容,包括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失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三个方面。人身损害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各项费用;财产损失赔偿涉及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赔偿标准;精神损害赔偿则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综合考量确定赔偿数额。同时,文章还
交通事故中全责车主死亡是否还用赔偿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即使全责车主死亡,其财产和保险公司仍要承担赔偿责任。在特殊情况下,如损失由受害人故意造成,保险公司则不予赔偿。因此,全责车主的死亡不能免除对责任受害人的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的证据材料和项目。证据材料包括死者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受诉法院所在地的人均可支配纯收入标准等。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其他直接财产损失、精神损害抚慰金以及丧葬费等。不同项目和地区的赔偿标准
擅自出售报废车辆引发交通事故时相关责任承担问题。被告违反国家报废车辆回收规定,擅自出售报废车辆,导致车辆重新上路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其出售行为与事故损害结果的发生有直接关联,属于共同侵权中的间接结合侵权行为。因此,被告需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