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发性脑干损伤或者继发性脑干损害导致持续性昏迷状态。
2. 损伤导致四肢瘫痪,肌力等级低于4级。
3. 损伤导致两肢或者三肢瘫痪,肌力等级低于3级。
4. 损伤导致单肢瘫痪,肌力等级低于2级。
5. 损伤导致双手大部分肌肉瘫痪,肌力等级低于2级。
6. 损伤导致双足全部肌肉瘫痪,肌力等级低于2级。
7. 损伤导致非肢体瘫痪的中度运动障碍。
8. 出现完全感受性(感觉性)失语或者混合性失语的特殊皮质功能障碍。
9. 颅脑损伤导致智力障碍,智商评估参考值在21-34之间,日常生活明显依赖,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严重,言语功能严重受损,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持续时间达6个月。
10. 颅脑损伤导致精神病性障碍,精神病性症状导致经常出现危险或者冲动行为,对自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达6个月。
11. 损伤导致严重的排便和排尿功能障碍。
12. 外伤性晚期癫痫,在规范药物治疗1年后,仍难以控制发作。
13. 损伤导致平衡功能障碍,无法睁眼行走,不能并足站立。
二次醉驾造成小事故后逃逸的判决情况。法院将按照危险驾驶罪处罚,并可能吊销驾驶证。同时讨论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界定,涉及基本罪构成要件、对象的定义和因果关系等因素。还提及了其他相关罪行和处罚情况。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定性。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我国法律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事处罚,包括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刑罚。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行为人在不明知肇事情况的情况下继续驾驶车辆的行为界定。
我国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及处罚。交通事故逃逸行为指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其处罚视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对于逃逸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此外,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心理态度,本文认为应限于过失。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量刑标准。对于逃逸行为具备特别恶劣情节,将被判处有期徒刑。文章详细解释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定义,包括逃逸的前提和认定情形。此外,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也进行了阐述,认为该行为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对于逃逸行为的刑罚,文章根据不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