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3日,王某驾驶小轿车途经由北向南行驶时,与刘某所驾驶的摩托车发生碰撞,导致刘某受伤。刘某于2009年5月20日第一次出院康复,2009年8月7日又进行了二次手术,之后一直处于康复治疗中。2010年1月份定残,2010年5月10日刘某提起诉讼。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刘某的起诉是否超过了交通事故诉讼时效。在审理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计算。
根据上述规定,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诉讼时效应自伤害之日或伤势确诊之日起算。本案原告于2009年2月3日受伤,诉讼时效应自2009年2月3日起算。原告于2010年5月10日起诉,已超过诉讼时效。
在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时,诉讼时效应自治疗终结之日或损失确定之日起算。本案原告的起诉没有超过诉讼时效,法院应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的相关损失。
一、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本意是敦促权利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避免权利人长时间不主张权利,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诉讼时效法律制度的目的是防止权利人有条件行使权利而不行使。受害人在治疗终结前,一直处于治疗状态,损失也一直处于增加状态,向对方行使权利的具体数额也就无从确定,不具备行使权利的全部条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权利人不是不行使权利,而是不具备行使权利的全部条件。
二、诉讼时效制度能够更好地保护受害人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安心治疗。受害人在很多情况下,治疗的期间会很长,可能一年、两年甚至更长。如果诉讼时效从伤害发生之日或伤势确诊之日起算,那么就会造成受害人在治疗过程中担心超过时效,不能安心治疗。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有相当多的受害人缺乏法律知识,又没有意识或条件咨询专业人士,从而造成他们的全部或大部分损失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
因此,交通事故人身损害的损失要根据以后的治疗、休息、护理以及是否构成伤残等情况才能确定,所以诉讼时效应自治疗终结之日或损失确定之日起算。本案中,刘某身体受到了严重伤害,需要住院治疗,且需要后续治疗,又构成残疾,其损失在治疗终结或定残后才能确定。建议受害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好在受伤后一年内提起诉讼。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程序。在发生纠纷时,受害人可以委托律师提起诉讼。程序包括诉前准备(可选的财产保全)、提交民事诉状和相关证据至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审查、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开庭审理阶段、判决和裁定阶段以及强制执行申请阶段。整个流程旨在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并
一起交通事故引发诉讼期间当事人死亡的处理方式。当事人章某因交通事故导致脑损伤并引发赔偿诉讼,一审期间在家中去世。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并发回重审,经过重新审理,法院认定章某的死亡与交通事故存在因果关系,判决保险公司和王某向章某家属支付相应赔偿款。
摩托车交通事故中的死亡赔偿金计算标准、计算公式以及特殊赔偿原则。死亡赔偿金根据受害人的身份和居住地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两类,并详细说明了计算公式。同时,对于特殊情况下的赔偿标准,可以根据受害人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标准进行计算。最后,文章还提到了实际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证据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刑事诉讼中的定位和作用。指出其不属于法定证据,不具有证明效力,且对检、法两院无约束力,易产生误导效应。文章还指出公安机关形成的移送审查起诉意见书已包含其实质内容,无需以证据形式重复移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