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案情:2005年底,林某驾驶一微型轿车在某后街交叉口处与骑自行车的王某发生碰撞,造成二车不同程度损坏,王某倒地受伤经鉴定为五级伤残。后经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对该事故做出了王、林各承担事故同等责任的认定。由于林某在2005年5月在一保险公司购买保险金额为10万元的第三责任险。因此事后,王某向当地法院起诉,以保险公司为第一被告,机动车一方为第二被告,要求第一被告承担对原告的赔偿责任,并判令第二被告承担连带责任。
机动车一方应不应该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呢?四川发现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永勇律师受到委托后,到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保险公司,求实鉴定所等调查取证,并对该案进行认真的法律分析。
在庭审中,被告保险公司代理人认为该保险公司不是适格被告,因本案是人身侵权纠纷,而车方与保险公司是保险合同关系。保险公司与林某签订的是商业第三者责任险,而非原告所称第三者强制险,保险公司不应该承担直接赔偿责任。周律师仔细研究了保险合同及其条款,指出“就本案造成的损失而言,不管林某投保的第三者责任险是商业险还是交强险,其性质仍然属于责任险,具有一定的社会救济功能,按道法76条和《保险法》第50条,保险公司有按合同约定直接赔偿第三者的义务,且林某投保了不计免赔险,因此保险公司应全部承担林某应负的赔偿责任(包括诉讼费),林某不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最后法院判决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驳回原告对第二被告承担连带责任的诉讼请求。
点评:
本案的焦点保险公司是否该承担直接赔偿责任?
该案争议背景是: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却于2006年7月1日才施行,保险公司亦于2006年7月1日起出售交强险。因此各地法院对2006年7月1日以前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到底是强制险还是商业险分歧较大,各地法院也出现了不同的判决。
2006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对2006年7月1日前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明确答复为商业险,解决了以前的分歧。因此本案中林某购买的第三者责任险性质应为商业险。但同时该解释又明确答复: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发生后。应当依照保险合同的约定,确定保险公司承担的赔偿责任。因此本案判决是正确的。
当意外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如何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免除不必要的赔偿责任,尽量减少事故对自身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在与保险公司的“博弈”中,面对复杂而繁琐的保险条款,保险人(当事人)应如何使自己损失达到最小,实现保险初衷,相信本案或许能提供一些建议。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法定程序。该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包括起诉条件、起诉状的递交以及调解程序等步骤。起诉需符合相关条件,起诉状可书面递交或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适合调解的纠纷可先行调解,除非当事人拒绝。
王XX与宝鸡某路桥公司之间的劳动纠纷案件。王XX被雇佣为司机,公司未按规定为其办理工伤医疗保险。工作期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王XX受伤,因公司未申请工伤认定,王XX提起诉讼。法院最终判决公司赔偿王XX各项经济损失87625.57元,并承担部分案件受理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在立案时所需准备的材料。包括起诉状及副本、当事人主体资格证明材料、授权委托书、死者家属的证明及继承人基本情况证明等。文章还详细列举了肇事车辆、受损车辆相关证明,交通事故及其他请求的证明以及其他证明材料等九项必备内容,最后提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解决中的应用。在周某与郑某交通事故案例中,双方已达成调解协议。但郑某因伤势加重被确认为九级伤残后提起诉讼。对是否应驳回郑某请求存在分歧。最终法院应考虑当事人受损程度和责任大小来确定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