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暂行办法》实行之前,杭州市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都采用“资格预审”,即投标人向交易中心报名后,在投标前由招标人对潜在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再通过电脑摇号14家选7家来确定投标入围单位。由于过程时间长、涉及部门和人员众多,其中的项目业主、招投标监管部门、中介代理公司和招投标中心工作人员和评标专家都有机会接触报名信息,使得对潜在投标人名称、数量等相关信息的保密工作难度较大,而这些信息一旦泄漏,客观上为投标人之间“围标串标”以及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甚至是投标人和专家之间串通投标提供了方便。投标人为了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加上违规成本的低廉和便利,导致串标围标的违法违规行为屡有发生,使得在资格预审模式下的“最低价中标法”的客观公正性大打折扣,而串标者伙同串标哄抬报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于无形之中。改资格预审为资格后审,就是在开标后对投标人的投标资格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资格条件和标准进行审查,开标前将投标人身份、数量及其各种信息处于湮没状态,以切断“围标串标”的要害——信息传递链。相应的保证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取消投标报名环节,采用不记名方式发售招标文件,不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不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性待遇,即变“招标人初选并推荐数个投标人入围”为“投标人全入围”;推行网上下载招标文件和网上答疑制度,变“招标代理机构发售招标文件”为“网上免费公开发布招标文件”;变“投标人书面实名向招标人提疑”为“投标人直接匿名上网提出疑问”;变“招标代理机构逐家送达招标答疑”为“网上统一发布招标答疑”;变“招标人自行收退投标保证金”为“政府统一代收投标保证金”。通过上述的改变,使潜在投标人数量和身份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在招标人环节上规避了招标人和投标人之间、投标人和投标人之间的直接联系。
⑵取消集中潜在投标人踏勘项目现场活动;在开标前跳开招标人和投标人聚集交流这个步骤,有效地切断了招标人和投标人之间以及投标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⑶采用资格后审的方式,把开标前处于未知封闭状态的投标人身份、数量及其各种信息在开标后才明朗化,消除了串标所需要的时间,增加了串标的难度。同时结合日益完善的评标专家制度,切断评标专家和投标人之间的联系。
通过实行上述一整套严格完备的操作程序真正做到招标人与投标人以及投标人之间相互不见面,潜在投标人的信息得到有效保密,使欲“串标、围标”的投标人难以联络所有投标人,切断他们之间的信息链,断绝他们的违法违规的念头,从而将“围标串标”的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也只有在这种互不知晓的密封状态之下,投标人的报价才会无限接近社会先进水平的生产成本,招标人的利益也因此得到最大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关于评标专家的补抽情况。包括专家与投标人的特定关系、无法参加评标、同一工程中的专家数量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补抽等要求。法律还规定了评标委员会的组建和成员要求、评标专家的资格要求以及评标过程的保密和公正等方面的内容。
企业在物流招标中常见的误区,包括设定过于苛刻的招标条件、频繁招标以及唯价格论。这些误区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吸引优秀物流商,损害自身声誉,甚至滋生腐败。企业与物流商是利益共同体,应给物流商一个宽松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最终增强企业
违规转让中标项目的责任及相关法律规定。中标人如将中标项目转包或分包,将受到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同时,也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关于评标委员会的权力、义务及中标人的投标要求等内容,包括评标标准、程序、保密义务
工程风险及其分析的相关内容。文章指出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不能完全担保及转移所有风险,建设工程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设计技术风险、施工技术风险、自然及环境风险、政治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文章详细阐述了各类风险的来源和特点,并强调了项目管理人员对风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