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通过干预市场结构来抑制垄断弊病,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在国外,抑制垄断更常用的手段是干预市场行为。政府干预企业行为的内容包括:
具体措施包括:
各国反垄断政策存在重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相继制定了反垄断法,而一些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制定反垄断法。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至今还没有制定反垄断法。
不同国家反垄断政策目标可能存在差异,如美国强调竞争本身是竞争政策的侧重点,而欧盟将竞争政策视为产业和经济政策工具,应用领域更广泛。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竞争政策的豁免来允许某些限制竞争行为的存在。
各国反垄断政策管制规则存在差异,包括实体规则、反垄断程序和惩罚机制。不同反垄断机构对同一限制竞争行为的认定可能存在冲突,导致各国反垄断政策的不协调。
反垄断法并不是反对大企业或规模经济的法律。绝大多数反垄断法都不禁止垄断地位的存在,只禁止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规模太大本身并不是政府反对或分解企业的原因,而是企业滥用垄断地位实施不正当行为的结果。
各国反垄断立法对滥用垄断地位行为的规定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禁止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而不干预垄断地位本身。另一种是禁止以不正当方式获取和维持垄断地位,可以采取分解垄断企业的制裁措施。无论采取哪种立法态度,反垄断法都没有成为发展规模经济的障碍,反而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包括厂商数量众多、互不依存、产品存在差异、进出市场容易以及可以形成产品集团。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均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但产品差异使得厂商之间存在竞争可能性。同时,行业内的厂商可以形成多个产品集团,这些团体内部产品差异较小
国际公司的定义、发展历程、特点以及税收筹划。国际公司是在多个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垄断性企业组织。它们利用现代交通运输和电讯设备,实现国际化生产和销售,以获取高额利润。同时,国际公司也会通过调整内部交易价格等方式
行政垄断行为的界定问题,指出在立法中并没有对“滥用行政权力”进行一般性界定,学者对此存在多种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影响对行政垄断行为的认定。文章还指出不当行政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认定问题,适合通过行政复议和其他软监督来实现约束和纠正。真正的民主内部监督机制
中国汽车行业存在的垄断行为,包括进口车通过总代理制掌控话语权、控制经销商最低售价、强制搭售滞销车型以及零部件垄断等。这些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规定,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和经销商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