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通过干预市场结构来抑制垄断弊病,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在国外,抑制垄断更常用的手段是干预市场行为。政府干预企业行为的内容包括:
具体措施包括:
各国反垄断政策存在重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相继制定了反垄断法,而一些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制定反垄断法。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至今还没有制定反垄断法。
不同国家反垄断政策目标可能存在差异,如美国强调竞争本身是竞争政策的侧重点,而欧盟将竞争政策视为产业和经济政策工具,应用领域更广泛。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竞争政策的豁免来允许某些限制竞争行为的存在。
各国反垄断政策管制规则存在差异,包括实体规则、反垄断程序和惩罚机制。不同反垄断机构对同一限制竞争行为的认定可能存在冲突,导致各国反垄断政策的不协调。
反垄断法并不是反对大企业或规模经济的法律。绝大多数反垄断法都不禁止垄断地位的存在,只禁止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规模太大本身并不是政府反对或分解企业的原因,而是企业滥用垄断地位实施不正当行为的结果。
各国反垄断立法对滥用垄断地位行为的规定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禁止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而不干预垄断地位本身。另一种是禁止以不正当方式获取和维持垄断地位,可以采取分解垄断企业的制裁措施。无论采取哪种立法态度,反垄断法都没有成为发展规模经济的障碍,反而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垄断行为的分类,包括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同时介绍了垄断协议的横向和纵向分类,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豁免情形。其中豁免情形需要满足法定正当性要求,并证明不会对市场竞争
垄断采购来源是否违法的问题,指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中国因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存在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反垄断法需同时规范这两种垄断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于垄断价格的规定。其中指出,经营者不得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否则将面临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等处罚措施。罚款金额视违法所得的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因此,价格垄断行为是违法的。
在我国,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不正当竞争行为大致可分为侵犯注册商标、垄断经营、行政权力限制竞争、不正当回扣等11大类。由于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本身就是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体现,故对该部分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