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诋毁行为有哪些构成要素
商业诋毁,是经营者为了战胜竞争对手,采取捏造、散布虚伪事实等恶意竞争手段,贬低、诋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从而为自己谋求竞争优势和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商业信誉,是指社会公众对某一经营者的经济能力、信用状况等所给予的社会评价,即该经营者在经济生活中信用、声望的定位。
商业信誉主要表现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及时结算贷款,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言而有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从而使企业在供应商那里获得良好的信誉;使经营者获得公众的信赖,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使企业飞速发展。机械制造行业的商业信誉,尤以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客户、树立信誉。商品声誉是市场对经营者所经营的产品的质量、价格、性能、售后等的积极评价,一般是商品通过多年获得或保持的优质、优良服务和努力所建立起来的。但在市场竞争中,少数企业采用虚构事实诋毁竞争对手的事时有发生,其原因就在于这部分企业并非通过艰苦、诚实的经营去优质、优价争取顾客,而是希望能够在搞垮同行以后,自己获得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判断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侵权已然成为重点和难点。在X集团诉S集团和SZ公司商业诋毁纠纷一案中,经由湖北省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审查。基于同样的证据和事实,二审法院和最高法院作出的判决与一审法院的判决截然不同。笔者在为X集团的代理过程中,深感商业诋毁案件在认定虚伪事实行为捏造与散布问题之不易。三级法院的判决、裁定书累计达百页之多,最高法院的裁定才使该案划上了句号。
商业诋毁行为的构成要件
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商业诋毁,主要看其是否具备以下要件:
1、行为主体的特定性——经营者。
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经营者以外的组织或个人对经营者的诽谤或诋毁行为,因为不具有商业竞争的特性,不能构成商业诋毁不正当竞争行为。
2、行为人主观目的性——贬诋竞争对手。行为人实施商业诋毁行为,捏造、散布虚伪事实必须出于故意,并且目的就是为了使竞争对手减弱或丧失竞争能力,从而谋求自己的不当利益或竞争优势。如果经营者过失散布了虚伪事实,使竞争对手受到损害,即使承担民事责任也不构成商业诋毁。
3、行为侵害客体的特殊性——商誉。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商誉包括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两部分内容。商业信誉是社会对经营者的评价;商品声誉则是社会对某一特定商品的评价。
4、行为的客观表现——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捏造是指无中生有、假造事实;散布是将捏造的虚伪事实扩散传播。如果经营者散布的不是虚伪事实,即使是造成不良后果的,也不属于商业诋毁的范畴。
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同法律属性、目的、内容、手段以及国家在调整相关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旨在创造合法竞争的市场环境,主要调整市场构成,防止经济集中和滥用优势。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旨在规范市场秩序和保
不正当低价销售的法律分析,指出这种行为是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以排挤竞争对手、独占市场为目的的行为。文章从主观目的、客观行为、危害后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不正当低价销售对中小型企业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灾难。
医生商业贿赂的量刑准则。医生若涉及商业贿赂,依据赃款数量和相关案情,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附加经济罚金。量刑还会考虑犯罪情节的严重性、自首与立功表现等因素。另外,贿赂警员和其他人员的量刑根据犯罪情节严重程度而定,若主动交代并配合调查,罪状
本罪在主观方面的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的商业信誉的降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产生的故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