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 > 反不正当竞争法法规 > 经营者不得从事哪些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

经营者不得从事哪些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

时间:2024-07-07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126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经营者不得从事以下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

一、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经营者不得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二、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经营者不得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金额超过五千元

经营者不得进行抽奖式的有奖销售,其中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

不正当竞争的种类

一、采用假冒或仿冒等混淆手段从事市场交易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以下行为属于采用假冒或仿冒等混淆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

  1. 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2. 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3. 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4. 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二、商业贿赂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争取交易机会,特别是为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市场优势,通过秘密给付财物或者其他报偿等不正当手段收买客户的负责人、雇员、合伙人、代理人和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等能够影响市场交易的有关人员的行为。

三、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宣传的行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包括虚假宣传和引人误解的宣传两种类型。

四、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经营者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 经营者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3. 经营者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通知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4. 第三人在明知或应知商业秘密是经营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并加以不法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的情况下,仍然去获取、使用或者披露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五、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

《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但是,规定了一些例外情形:

  1. 销售鲜活商品。
  2. 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3. 季节性降价。
  4. 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六、附条件交易行为

附条件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或经营上的优势,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其他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的行为。

七、违反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以提供奖品或奖金的手段进行推销的行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我国禁止以下三种形式的有奖销售:

  1. 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2. 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3. 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

八、损害竞争对手信誉的行为

损害竞争对手信誉的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竞争的目的,故意捏造、散布虚伪的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九、投标招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投标招标中常见的两种类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

  1. 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压低标价的行为。
  2. 投标者和招标者之间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

十、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强制交易的行为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的公平竞争。

十一、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有:

  1. 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
  2. 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
  3. 限制外地商品进入。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二者虽在表面上看似存在冲突,但实际上追求的是相同的社会目标,即社会财富的增加。微软垄断案引发了关于知识产权在形成垄断中的作用以及在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的问题的思考。知识产权的取得意味着权利人取得了一种垄断地位,但当

  • 反垄断法中知识产权滥用的条款

    外资企业对反垄断法中知识产权滥用条款的关注和担忧。文章指出,外资企业在中国拥有明显的知识产权优势,可能因此受到反垄断法的关注。但反垄断法并非针对外资企业或其知识产权垄断地位,而是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只要不妨碍竞争,就不会

  • 对经营者不正当的行为如何处理

    对违反者如何处理?包括奖励所有购买者的附赠式有奖销售和奖励部分购买者的抽奖式有奖销售。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经营者进行不正当有奖销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 有奖销售的禁止性规定有哪些

    法律对三种形式的有奖销售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是:

  • 经营者不得从事哪些不正当的有奖销售行为
  • 不正当有奖销售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 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哪些表现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