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劳动关系未正式建立,即签了劳动合同却未上班,劳动者可以通过直接通知用人单位不履行劳动合同来解除劳动关系。然而,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应认真考虑是否签订合同,因为即使不履行劳动合同在法律层面上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对个人信誉始终不利。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劳动关系已建立但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应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了劳动合同,则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而在试用期结束后,劳动者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另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应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是劳动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单独约定试用期合同等于是劳动合同,即试用期合同即为劳动合同。
然而,以下是对合同条款中不合法之处的分析:
合同中规定“试用期甲方按月支付乙方报酬,月薪人民币2000元,在试用期内,凡是请假(不含节假日)均按实际天数扣除工资”,这违反了劳动法关于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权利的规定。
合同中规定“在试用期内没有请假离开岗位一天以上者,按自动离职,不发当月的工资”,以及“在试用期内,凡是请假(不含节假日)均按实际天数扣除工资”,这违反了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权利和获得工资报酬的权利。
合同中规定“乙方在试用期内,除工资外,不享受本公司的任何福利待遇”,这违反了试用期内劳动者享有福利待遇的权利。
合同中规定“乙方提出解除本合同时,须提前一周通知甲方”,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可以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而不是一周。
合同中规定“乙方如在报到后的一周内提出辞职甲方将不给乙方任何报酬”,这违反了工资报酬的规定。
合同中规定“甲方如认为乙方工作成绩欠佳,可随时停止试用予以解雇,并即日按实际天数发放乙方工资”,尽管这条规定表面上符合法律规定,但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时,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但仍应遵守相应的规定。
合同中规定“试用期满考核之后,如合格者,将与公司签定正式聘用合同;考核不合格者,将延长试用期(具体由公司决定)或辞退”,试用期只能约定一次,不能重复约定,因此延长试用期的规定是违法的。
根据实践中发生的试用期劳动争议,劳动者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一般会涉及以下法律问题:
根据《劳动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法赋予劳动者试用期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且该解除权是无条件的。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者在试用期解除合同需承担违约责任实际上限制了劳动者的解除权,因此该约定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违反了法律规定,应被视为无效条款。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提前通知。如果用人单位在合同中对解除劳动合同附加条件,如约定需提前通知,该约定违反法律规定,劳动者行使解除权不受其约束。
用人单位出资对职工进行各类技术培训,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关系时,如果在试用期内,则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该项培训费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的出资特指有支付货币凭证的出资,如发票。如果试用期满,在劳动合同期内,则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支付该项培训费用,具体支付方法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考虑到劳动者在试用期享有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如果用人单位因招用该劳动者而支出了相关费用,但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随时解除合同,对用人单位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劳动者赔偿招录费用从法理上来说属于弥补损失,以达到利益的平衡。
原告起诉被告的劳动争议案件。原告提出诉讼请求包括无需支付被告加班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和无需支付年度年终奖。事实和理由是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错误的,被告是原告的高级管理人员,签订了不定时工作协议,且当地未出台相关规定,因此不应支付加班工资。同时,
劳动合同期满但签订的培训协议未完时,劳动者是否可以辞职的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如果服务期未到期,劳动合同应延长至服务期满。如劳动者违约辞职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服务期不影响劳动者正常的工资调整。
离婚时的财产分割与补偿问题。夫妻共同财产在离婚后需要分割,双方应平等享有共同财产所有权。财产分割可通过协议或法律途径解决争议,原则上是均等分割,但根据实际情况可协商处理。共同财产来源包括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财产,但个人特有财产除外。对于稿费等特殊情况,
员工因降职离职后的补偿问题,依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根据工作年限要求支付补偿金,如无法达成协议可通过劳动部门申请。同时,文章介绍了相关法律条款、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和调整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