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的补偿请求权是指在适用分别财产制的家庭中,一方因为在家务劳动中付出较多,在离婚时向另一方提出补偿家务劳动的请求权利。根据《婚姻法》第40条的规定,夫妻可以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需要强调的是,家务劳动的补偿请求权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约定的分别财产制。在婚后所得共同制或约定一般共同制下,不存在此类补偿问题。此外,权利和义务应遵循对等的原则。只有在一方为婚姻共同体尽了较多义务,如抚养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的情况下,才可向对方请求补偿。
家务劳动的补偿请求权并非离婚分割共同财产时的考虑因素,而是一种独立的诉讼请求权。在夫妻约定婚姻存续期间财产归各自所有的情况下,承担家务较多的一方在事业发展和经济收入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社会地位与谋生能力逐渐减弱,而另一方则基于对方的牺牲,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素质不断提高,事业蒸蒸日上,经济上逐步占据了优势。如果法律不对此进行利益上的均衡,必然对离婚之后,承担家务较多的一方相当不利,其社会地位和谋生能力的下降却无法得到法律的必要救济。而另外一方则有不当从对方的劳务付出中获取利益之嫌。从国外先进法治国家的立法上看,这些国家的立法甚至不论夫妻之间是否财产约定为分别财产制,均认为应予以必要补偿,显然,这样的立法倾向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象征。
目前在我国,家务劳动的补偿请求权制度是2001年修改婚姻法时新增加的一项内容。这项制度的设立对于提升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保护对家庭做出较多贡献一方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作为一项新增内容,家务劳动的补偿请求权在理论设计上存在不足,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立法目的实现的预期效果还并不十分理想。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设计该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家务劳动者的权益。
文/陈剑峰律师
中国《婚姻法》中夫妻间的扶养关系,包括其主体、内容和客体。扶养关系的主体是夫妻,分为扶养权利人和扶养义务人。内容涵盖了扶养权利人所享有的受扶养权和扶养请求权,以及扶养义务人所承担的扶养义务。客体则是这些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只有在扶养义务人不履行义务
关于改制企业、国有破产企业和职工分流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标准问题。对于改制企业,已改制的按立项时标准,未改制的按全市职工年均工资计算。国有破产企业职工经济补偿金标准考虑企业正常生产年份年均工资和全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而职工分流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
劳动关系转移的相关内容。包括劳动关系的定义和转移过程,以及转移后的经济补偿问题。文章指出,劳动关系转移通常不是劳动者个人意愿的结果,并涉及原公司和新公司在业务划转过程中的协议。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在转移后将连续合并计算,而经济补偿金的支付取决于两公司的协
中国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和保存要求、工资支付记录的规定、员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离职证明的重要性以及劳动者跨省流动就业的社保关系转移等。用人单位需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签字盖章生效,工资支付记录需保存至少两年,员工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