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关系 > 试用期 > 通过企业试用期后如何转正

通过企业试用期后如何转正

时间:2024-06-21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4907
大部分企业对于新进人员都会有试用期的要求,一般试用期大多是几个月。有些劳动者顺利的通过了试用期,就希望能够尽快的转正,拿到转正工资,增加自己的收入。那么,通过企业试用期后如何转正?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仔细讲解。

企业试用期后如何转正

公司规定和岗位要求

根据不同公司的规定和要求,每个公司对试用期转正都有自己的规定。此外,根据所应聘的岗位,可能还有特殊的要求,例如需要达到一定的业绩才能转正。

向上级领导提出转正请求

在试用期结束后,员工需要向上级领导提出转正的请求,并同时提交转正申请。

人事部审核

提交转正申请后,人事部将对申请进行审核。

签署正式劳动合同

经过人事部审核通过后,员工需要与人事部签署正式的劳动合同,以确认转正身份。

试用期结束后企业是否可以不承认转正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试用期的时长根据劳动合同的期限而定。对于劳动合同期限在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期限在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对于固定期限三年以上或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对于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是劳动合同期限的一部分。如果劳动合同仅约定了试用期,那么试用期并不成立,该期限即为劳动合同期限。因此,试用期只是一个时间期限,用人单位应在此期限内进行考核。一旦试用期结束,就不再存在试用期的法律概念。用人单位不得以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简单来说,如果在试用期内没有进行考核或默认通过,试用期结束后员工自动视为转正为“正式员工”。

试用期结束后不转正的处理方式

签订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法》的一个重要目标。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劳动合同,是希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根据合同上的约定履行,避免口头协议的不稳定。试用期是劳动合同中常见的条款,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在这段期间内相互考察,决定是否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在这段时间内,双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相对较低。当试用期结束时,企业有责任评估员工是否符合录用条件,并决定是否转正。然而,企业无视试用期的结束,拖延不决,既不解除劳动合同,也不给予转正待遇,这是错误的。对于以下情况:1. 员工工作表现不佳,为何在试用期内未提出,而直到员工询问为何未按劳动合同约定给予转正工资时才提出这个理由,显然错过了单位主张权利的时间;2. 由于经济形势变化或职位调整,需要撤销岗位,与试用期员工表现无关,这与给予转正工资也无关。企业根据需要撤销岗位是正常的内部管理行为。在发生这种情况后,企业应妥善安置员工:可以与员工协商调整工作岗位;也可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并给予经济补偿金。然而,这并不是不给转正员工约定好的工资的借口。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试用期辞职报告的递交对象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如何递交辞职报告的问题。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可以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选择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辞职报告。书面报告可以交给人事部门或通过快递邮寄给负责人或人事部门,而口头或信息方式需确保对方能够收到。

  • 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后试用期被辞退是否有工资支付

    员工在试用期被辞退时的工资支付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员工在试用期被辞退仍然有权获得工资报酬。试用期是双方双向选择的时间,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单位在解雇员工时需遵守法律规定,如有违约则需支付赔偿金。同时,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

  • 员工午休权益及企业解雇问题

    员工的午休权益和企业解雇问题。虽然劳动法规定了工作时间,但未明确规定午休时间。解雇员工的合法性需根据劳动合同和劳动法的规定来判断。解雇时,用人单位需按劳动者的工作年限给予经济补偿。员工可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金维权。

  • 试用期与考核期的区别

    试用期与考核期的区别。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是劳动合同中的考核期,双方可进行双向选择。而考核期并非法律明确概念,若其可解除劳动合同无需支付经济补偿,则实为试用期。试用期的考核方式可采用试卷考试和实战型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评价劳动者的能力。

  • 如何判定严重失职行为
  • 试用期内口头解雇的有效性分析
  • 非全日制用工的定义和相关知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