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解决是双方当事人应首先选择解决争议的途径,也可随时采用。协商解决基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如果一方不愿协商或协商无果,当事人可以选择其他方式。
企业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可以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处理方式。该调解方式遵循自愿原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只有当双方当事人都同意由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处理争议时,调解委员会才能受理案件。其次,当事人可以直接申请仲裁,无需经过调解。然而,由于调解委员会主要由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所以工会与企业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不适合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当事人应直接申请仲裁。
如果经过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解后,双方未达成协议,任何一方或双方均可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当事人也可以不经过企业调解委员会直接申请仲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处理签订集体合同引起的争议缺乏法律依据,这类争议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与相关方面协调处理,不能申请仲裁。除此之外,对于其他争议,劳动争议仲裁是强制性的必经程序。换句话说,只要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并符合受案条件,仲裁委员会将受理。如果当事人要向法院起诉,必须先经过仲裁,否则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如果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不予受理仲裁决定或通知书不满意,可以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当地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目前,法院通过民事审判庭按照民事诉讼程序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实行两审终审制。法院审判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最终程序。
员工申诉与劳动争议处理是大家关注的民事纠纷之一。除了劳动者内部申诉外,还有上述四种方式可供选择。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应仔细查看合同条款,避免因不了解法律而受到欺骗。
《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的规定》中的医疗期定义及病假天数的规定。根据工作年限,病假的医疗期最高可达24个月,对于特殊疾病可以适当延长。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病假工资的计算原则,包括短期病假工资和连续病假工资的计算方法和系数。
工伤待遇作为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及相关的法律流程。文章指出,工伤纠纷需先经过劳动仲裁,之后如不服可提起诉讼。同时,文章强调了工伤赔偿的诉讼时效从伤残评定之日起计算的重要性,并指出许多工伤职工因不熟悉法律法规而失去申诉机会。劳动部门的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
依据相关法律调解拖欠农民工工资矛盾的方法。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明确政府责任并建立协调机制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加强排查和调解工作。农民工可通过投诉、申请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提起诉讼等方式维权,并可要求加付赔偿金。同时,
自动离职未签合同情况下劳动纠纷的调解方法。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劳动关系证据十分关键,包括工作证、工资记录等。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未签合同自行离职需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劳动者应收集证据,通过合理方式解决纠纷,如主张未签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