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为了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工伤待遇利益,本操作规范根据最高法院最新司法解释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规定制定。
根据以下情形,应当认定为工伤:
在“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中,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是指受到的暴力伤害与履行工作职责有因果关系。
职工因公外出期间死因不明,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证据不能排除非工作原因导致死亡的,应当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五)项和第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认定为工伤。
“上下班途中”既包括职工正常工作的上下班途中,也包括职工加班加点的上下班途中。职工加班加点的上下班途中发生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的属于工伤。
“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既可以是职工驾驶或乘坐的机动车发生事故造成的,也可以是职工因其他机动车事故造成的。
职工下班后从工作场所到非固定居所之间的路线,只要确系下班直接回其在住所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属于工伤。
职工从单位宿舍至其父母家的情形,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的“在上下班途中”,属于工伤。
职工受单位指派外出学习期间,在学习单位安排的休息场所休息时受到他人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根据以下情形,视同工伤: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突发疾病”包括各类疾病。而“48小时”的起算时间以医疗机构的初次诊断时间作为突发疾病的起算时间。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离退休人员受聘于现工作单位且该单位已缴纳工伤保险费,其在受聘期间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适用相关规定处理。
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后,可以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补偿。
聘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工作原因伤亡的,应当适用相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
根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具有认定受到伤害的职工与企业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的职权。
个人购买的车辆挂靠其他单位且以挂靠单位的名义对外经营的,其聘用的司机与挂靠单位之间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在车辆运营中伤亡的,应当适用相关规定认定是否构成工伤。
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承担用人单位依法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职工“串岗”发生安全事故导致伤害的,只要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而发生的,即符合工伤认定条件,与“串岗”与否无关。
工伤鉴定的程序与范围。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停工留薪期确认等内容的鉴定范围。具体程序包括职工申请伤残等级评定、提交相关证明和鉴定费交纳等步骤。工伤鉴定结果应在员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后一定时间内下达,如遇争议可延迟下达。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市级鉴定委员会将
手指缺失或指甲变形的工伤鉴定标准、程序及赔偿事宜。依据相关规定,手指骨折工伤鉴定分为九级和十级。鉴定过程中需经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赔偿金额根据鉴定结果计算。工伤赔偿包括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等。手指骨折若未影响劳动能力则不算伤残。另外,本文还介绍
工伤腰部受伤后的司法鉴定程序。首先介绍了工伤认定申请的申请方式和所需材料。然后阐述了司法鉴定与工伤鉴定的区别,包括鉴定机构和鉴定标准的差异。最后详述了工伤鉴定费用的责任和承担方式,包括初次鉴定和重新鉴定的费用承担情况。
工伤认定与劳动关系的直接联系。法律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一定标准认定工伤的同时,也确立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文章详细列举了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包括事故伤害、职业病等,并规定符合这些情形的劳动者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