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一种意见,工伤认定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行政权力,人民法院不能直接行使该权力。当事人对工伤认定不服时,应提起行政诉讼,由人民法院行政审判部门进行维持或撤销工伤的认定。人民法院民事审判部门不应直接认定劳动者受伤是否属于工伤,并决定用人单位的责任。在审理工伤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人民法院民事审判部门只能处理工伤待遇方面的争议。
对于没有经过工伤认定的工伤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如果社保机构已作出不予认定通知书,则以没有工伤认定为由驳回劳动者的起诉。如果社保部门尚未作出处理,则中止对案件的审理,等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结论。
根据第二种意见,对于用人单位对构成工伤无异议的案件,人民法院无需经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程序,可以直接确认工伤,并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工伤赔偿判决。
根据第三种意见,在无法认定工伤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提起侵权责任诉讼。根据雇员受伤害所获得的赔偿标准,判令用人单位承担雇主人身损害赔偿责任。
根据第四种意见,如果劳动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确是在工作中受伤,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在申请工伤认定方面的过错,判决用人单位承担全部或部分工伤待遇。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二条和五十三条的规定,工伤认定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职权行为,人民法院不宜直接行使,故第二种意见有违法律的规定。第二种意见在实际操作上也不可行,人民法院不是专业部门,在伤残等级的认定上有难度。另外,工伤赔偿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社保机构支付的部分,一部分为用人单位支付的部分。对于社保机构支付的部分必须依赖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工伤认定后才能支付,如果人民法院自行作出构成工伤的认定,劳动者去社保部门理赔时有可能会遭到拒赔,也可能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结论相矛盾。
第一种意见剥夺了劳动者获得赔偿的权利,不可取。第四种意见免除了用人单位的部分义务,也不可取。
最好的办法是修改相关法规,取消劳动者在1年内提起工伤认定的规定。申请工伤认定应当是用人单位的义务,而不应成为劳动者的义务。如果用人单位不履行这一义务,不应导致劳动者权利的灭失。取消工伤认定时限后,劳动者可以直接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伤残鉴定,用人单位应承担全部工伤待遇。有意见认为可以考虑将该时限规定为时效,存在中止、中断与特殊情况可以延长的情形。但笔者认为直接取消此时限更为合理,因为工伤认定时效在法律上没有明确依据。
在有关法律修改之前,应允许劳动者提起人身损害赔偿诉讼。允许劳动者提起人身损害赔偿诉讼并不违反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于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能否兼得的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存在争议。但是法律和司法解释的立法精神是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至少不能让劳动者一份也得不到。
错过工伤认定并不妨碍劳动者提起人身损害赔偿诉讼。在非法用工企业中,雇员受伤和雇佣关系中雇员人身受到伤害同样不存在工伤认定,人民法院仍可根据有关部门关于伤残鉴定的结论作出判决。
工伤认定和人身损害赔偿的时效问题以及处理建议。对于工伤认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申请时效从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计算,若伤害结果尚未实际发生,在结果发生后一年内申请也不属于超时。对于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从受伤害之日或伤势确诊之日起计算。超过时效的
超市购物车小孩摔死事件的责任划分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超市等经营者有安全保障义务,包括硬件设施、消防要求、电梯安全、维护责任等方面的具体范围。如果超市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可能需要承担部分侵权责
多种人身伤害相关的法定时间,包括诉讼时效、仲裁调解时限以及行政部门处理时限等。文章详细阐述了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交通事故调解、学生伤害事故调解、身体受到伤害等方面的诉讼时效及相关时限。同时,也介绍了行政部门处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等方面的处理时限。
酒驾肇事致人死亡将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对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可以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