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工伤鉴定 > 工伤鉴定程序 > 劳动鉴定费200元怎么报销

劳动鉴定费200元怎么报销

时间:2023-12-11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9557
受工伤之后首先需要进行工伤鉴定,如果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伤残的,还要进行伤残鉴定之后还会进行劳动鉴定,没有劳动能力的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赔偿,那么这个劳动鉴定费可以报销吗,手心律师网小编通过你的问题带来了以下的法律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劳动能力鉴定费200元的报销流程

申请流程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下达后,用人单位携带上述资料前往社保局办理报销手续即可。

申请条件

1、参保人员经过工伤认定,被认定为工伤;

2、参保人员经过劳动能力鉴定,例如鉴定了伤残等级、护理等级;

3、参保人员所在单位继续缴纳工伤保险费用。

申请资料

1、《职工因工(职业病)伤残程度鉴定表》;

2、《职工因工(职业病)护理依赖程度鉴定表》;

3、《企业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费拨付审批表》;

4、《工伤认定决定书》;

5、劳动能力鉴定费用收据;

6、医学诊断费收据;

7、医学检查报告单。

劳动能力鉴定费的支付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费一般由单位承担,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以下是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费用:

(一) 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 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 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 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 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 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 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 劳动能力鉴定费。

1. 初次鉴定的费用

初次劳动能力鉴定的费用,如果用人单位为工伤职工购买了工伤保险,则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为工伤职工购买工伤保险,则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无需为初次鉴定负担费用。

2. 再次鉴定的费用

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对初次劳动能力鉴定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起再次鉴定申请,鉴定费用由申请人预先缴纳。

如果再次鉴定的结论与初次鉴定的结论一致,则鉴定费用由申请人承担,包括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为申请人的情形;如果再次鉴定的结论与初次鉴定的结论不一致,则鉴定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用人单位没有为工伤职工购买工伤保险的,则由用人单位承担。

3. 复查鉴定的费用

劳动能力鉴定后工伤职工的伤情发生变化,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复查鉴定的,申请人同样需要预先缴纳鉴定费用。

如果复查鉴定的结论与初次鉴定的结论一致,则复查鉴定费用由申请人负担;如果复查鉴定的结论与初次鉴定的结论不一致,则鉴定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用人单位没有为工伤职工购买工伤保险的,则由用人单位承担。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工伤伤残鉴定费用及申请材料

    工伤伤残鉴定的费用及所需申请材料。申请鉴定需提交工伤认定决定书、诊断证明、病历材料、有效身份证明等。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包括初次鉴定、重新鉴定和复查鉴定的费用。如果购买了工伤保险,费用由保险基金支付。若初次鉴定的申请由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提出,费用需

  • 医疗费

    职工工伤治疗的费用问题,包括工伤医疗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食宿费、辅助器具费用、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其中详细说明了工伤医疗费用支付的范围和标准,以及各类费用的计算方法和法律依据。同时,文章还涉及九级伤残补助金的计算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及一次性伤残

  • 九级工伤等级

    九级和八级工伤等级的定级原则,以及工伤鉴定的范围和刑事赔偿的相关内容。九级工伤等级包括器官部分缺损、形态异常等,八级则包括脊椎压缩骨折等。工伤鉴定涉及劳动能力鉴定等多个方面。在刑事赔偿方面,侵犯人身权的行为包括违法拘留、刑讯逼供等,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

  • 工伤鉴定的年龄限制

    工伤鉴定的年龄限制和相关程序。工伤鉴定没有年龄限制,但需要先进行工伤认定,且必须在出院后的一个月内进行,最长不超过18个月。文章还详细描述了工伤鉴定的范围、申请材料和鉴定流程,包括医疗终结后的伤残等级评定、提交相关材料、交纳鉴定费、参加鉴定会议和领取

  • 工伤劳动能力鉴定时间限制及收费标准
  • 工伤鉴定程序及所需材料
  • 工伤伤残鉴定程序是怎样的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