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当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时,所在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如果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申请工伤认定时,需要提交以下材料:(1)工伤认定申请表;(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3)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如果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职工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负举证责任。如果有劳动合同,需要提交劳动合同作为证明;如果没有劳动合同,需要提交其他证明材料,如工资条、银行卡等工资报酬领取的证明或单位同事的书面证明。
如果用人单位与职工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可以提交劳动仲裁解决,以确认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如果职工或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而用人单位不认同,那么举证责任将由用人单位承担。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其直系亲属以及该职工所在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如果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其直系亲属以及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当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后伤情相对稳定,但存在残疾或影响劳动能力时,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10个伤残等级,最重为一级,最轻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3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相关资料。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可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工伤伤残鉴定的申请流程。首先,劳动者发生工伤并治疗后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自理障碍分别分为十级和三级。其次,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向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资料。市级鉴定委员会应在60日内作出结论,如有需要可延长3
涉外劳务派遣工伤处理方法。对于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应依据前往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劳务派遣单位需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并与用工单位约定补偿办法。被派遣劳动者在申请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工单位应负责协助。工伤认定申请需在规定时限
工伤鉴定程序中是否需要本人参与的问题,并详细说明了伤残评定的程序、所需材料、伤残等级与赔偿金计算、赔偿要求以及伤残鉴定的定义和目的。当事人在对伤残评定不满意时,可以向劳动部门提出重新评定申请。申请时需携带相关材料,如身份证、病历、片子等。伤残等级的计
我国的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及其重要性。单位在事故伤害发生或被鉴定为职业病后30日内需提出申请,劳动者也可自行申请。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在60日内作出决定。把握申请工伤认定时效对保障受伤职工权益至关重要。单位和劳动者都有责任在规定时限内申请,且特殊情况可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