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送管辖后的财产保全问题
时间:2023-10-04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很多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在我们进行诉讼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财产也要有所考虑。那么对于移送管辖后的财产保全是怎么一回事呢?以下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编写的有关于移送管辖后的财产保全的相关法律知识,欢迎您阅读。
移送管辖后的财产保全问题
一、受移送法院解除移送法院财产保全措施中的难点
根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六十五条的规定,除非作出保全裁定的法院自行解除或者其上级法院决定解除,任何单位在保全期限内都不得解除保全措施。因此,财产保全措施的解除只能由作出财产保全裁定的法院或者该法院的上级法院进行,通常情况下解除财产保全也应当通过裁定的方式进行。这意味着在民商事诉讼财产保全程序中,采取了“裁定保全法院与解除保全法院一致”的原则,特殊情况下可以由上级法院解除下级法院的财产保全措施,这有利于防止其他机关和法院解除法院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使保全措施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然而,在移送管辖的民商事案件中,如果移送法院已经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采取了财产保全措施,并将财产保全裁定书等材料随案卷移送至有管辖权的法院,那么根据“裁定保全法院与解除保全法院一致”的规定,受移送法院在解除财产保全措施时会陷入两难境地。银行、房屋登记管理部门等机构可能会以裁定保全法院与裁定解除保全法院不一致为由拒绝协助办理解除保全手续,而移送法院一般也因为案件已经移送而拒绝裁定解除财产保全。此外,如果移送法院与受移送法院分属不同行政区域且没有共同上级法院,受移送法院将无法报请上级法院决定解除财产保全措施。
二、移送管辖案件中对移送法院财产施的处理
在审判实践中,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对移送管辖案件中原法院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进行处理:一种是移送法院在移送案件时解除财产保全,受移送法院受理案件后重新裁定财产保全;另一种是受移送法院受理案件后,根据移送法院的法律文书、移送函及被移送法院的相应法律文书办理解除保全手续。然而,这两种方式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前者会导致被申请人转移保全财产,被申请人可以利用移送法院和受移送法院办理移送手续的时间差,通过网上银行转账等方式转移被保全财产,直接损害申请保全人的利益;后者可能导致解除保全措施无法得到有效执行,解除财产保全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助,如果裁定保全法院与裁定解除保全法院不一致,相关部门可能会拒绝办理解除手续,从而损害被申请保全人的利益。
三、解决移送管辖案件中解除财产保全问题的建议
针对移送管辖案件审理中受移送法院解除移送法院财产保全措施的难题,建议移送法院在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移送案件时,应制作解除财产保全裁定书,并出具委托函委托受移送法院办理解除财产保全手续。受移送法院在立案受理移送案件后,如果经审查认为需要继续采取保全措施,应制作财产保全裁定书,并在依据移送法院解除财产保全裁定、移送函办理解除财产保全手续的同时,对该财产重新采取保全措施。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被申请人转移保全财产的可能性,并确保解除保全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保护被申请保全人的利益。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下级法院是否有权移送案件给上级法院管辖
下级法院是否有权移送案件给上级法院管辖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下级法院发现自己无管辖权,可以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包括上级法院。移送管辖实质上是案件移交,不是管辖权移交,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已受理案件、受理法院无管辖权、接受移送法院有管
-
管辖权转移的次数问题
管辖权转移的次数问题,指出没有具体规定次数。文章介绍了《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相关规定,即上级法院有权审理下级法院管辖的民事案件,并阐述了移送管辖的适用条件及“不得再自行移送”的含义,以确保移送案件的法院对接受移送的法院有约束力,避免法院间推诿或争
-
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的关系与冲突
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在行政诉讼案件中的关系和冲突。地域管辖遵循了原告就被告原则,体现了两便原则的精神内涵,便于群众诉讼和法院行使审判权。然而,在实践中,原告就被告原则也存在一些冲突,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特殊性和公正审判原则,适当调整应用。
-
一、检察院移送法院开庭审理时间
检察院移送法院开庭审理的时间规定,包括一般刑事案件的移送期限、法院开庭审理期限以及《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检察院应在一个月内将案件移送至法院,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可延长半个月;法院应在两个月内开庭审理案件,特殊情况下可延长。文章还涉及人民检察院决定
-
去交警队处理事故需保险公司参与吗?
-
依职权裁定移送管辖裁定书
-
一、下级法院是否可以移送上级法院的管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