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民事诉讼法规定,移送管辖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案件。
对于尚未受理的案件,如果经审查不属于本法院的管辖范围,就不存在移送管辖的问题,应当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对该案无管辖权。
只有依法享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才有权行使审判权,因此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无权审理案件。
(三)接受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依法享有管辖权。
这是对移送案件法院的要求,即不得随意移送,只能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移送。
同时,除了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外,还必须正确理解本条所规定的“不得再自行移送”的含义,才能正确认识和适用移送管辖。所谓不得再自行移送,是指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所作出的移送案件裁定对接受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具有约束力。也就是说,受移送案件的法院必须受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再自行移送。如果受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认为该院依法确无管辖权时,应当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这样的规定既可以避免法院之间相互推诿或者争夺管辖权,又可以防止拖延诉讼,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意见》的规定,案件受理后,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权不受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变更的影响。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不得以行政区域变更为由将案件移送给变更后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对于判决后的上诉案件和依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案件,由原审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而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指令再审的案件,则由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再审。
在实践中,如果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已经对案件进行了实体审理,而当事人又未提出管辖权异议,可以视为当事人放弃了异议权,也可不必移送管辖,由受理案件的法院继续审理。
侵权责任纠纷的管辖约定。我国法律规定,侵权纠纷双方可在协议中约定管辖权,但仅限于侵权行为发生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合同双方可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管辖法院,但需注意约定仅适用于一审民事案件、合同纠纷,且必须明确、采用书面形式,不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
国际私法中的协议管辖制度。协议管辖是当事人通过协议约定由某国法院受理因特定法律关系产生的争端的制度。其效力分为直接效力和间接效力。协议管辖的本质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是对选法自由的补充。它对法院和当事人都有重要意义,能避免管辖权冲突,实现诉讼的公平和效
有效的协议管辖条件,包括纠纷范围限定为合同纠纷引发的诉讼、法院选择需与合同有实际联系且从五类管辖法院中选择、适用范围限定为第一审民事案件、不能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以及必须是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的书面协议。
解决合同争议的不同措施。首先,当事人应尝试通过协商或第三方调解解决争议。若无效果,可根据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进行仲裁解决。若无仲裁条款或协议,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货物买卖合同争议,诉讼或仲裁期限为四年。此外,对于特定合同类型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