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刑事简易程序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个问题,即检察机关有权自行决定不派员出席法庭审判,导致诉讼呈现出较强的纠问式色彩。与其他国家的简易程序相比,我国的简易程序缺乏公正性。在其他国家的简易程序中,检察官在启动简易程序方面具有建议权,并与辩护方进行协商和交易。在简易程序动作过程中,检察官始终与辩护方一起参与由法官主持的简易审判活动。然而,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允许检察机关不派员出席简易审判,这导致了简易审判变成了裁判者对被告人的纠问式活动。这种制度和实践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简易审判的诉讼构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法官不得不同时充当裁判者和公诉人的角色,这对简易审判的公正性产生了消极影响。此外,在法官单独面对被告人的诉讼格局下,缺乏对法官审判的法律监督,这违背了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
另一个问题是,在简易审判过程中,被告人很难获得律师的帮助。由于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较窄,律师的执业环境不理想,以及辩护活动面临职业风险,律师参与简易审判的比例很低。大多数被告人在简易审判中无法得到律师的帮助,只能单独面对法官。考虑到简易程序会限制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被告人很难获得无罪判决的机会。不能获得律师帮助的被告人在简易审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很可能在不了解自己行为后果和简易程序性质的情况下做出对自己不利的程序选择。这导致被告人受到不公正对待。
《行政处罚法》关于简易程序的相关规定,包括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条件和程序、不服处罚决定的救济途径、罚款收缴制度,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当场收缴罚款的情形。对于边远地区的罚款收缴困难也进行了说明。最后,文章提及法院在判决前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并在查明事实的
刑事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法律规定。包括立案审查的目的和流程,以及针对自诉案件的特殊审判规定。立案审查主要是为了确定被告人、证据、管辖和交付法庭审判等。审判程序涉及简易程序、调解、和解、撤诉、反诉等内容。自诉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双方可以和解或撤诉,但需注
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所需满足的条件,包括违法事实确凿、具备明确的法定依据以及处罚较为轻微。同时,也提及了《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被告确定的相关规定,如复议机关的处理方式、委托组织的行为和行政机关撤销等情况下的被告确定。
自诉案件的一审程序,包括简易程序的适用、调解程序、和解与撤诉、撤诉处理以及反诉程序。简易程序适用于轻微刑事案件。调解程序适用于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调解书一经送达即生效。自诉案件审理过程中,自诉人有权与被告人和解或撤诉,但撤诉后一般不得再就同一案件重